水产养殖抗旱减灾技术措施

14.08.2014  10:47

  水质调控技术
  
  1.合理和节约用水,保障重点水面用水。
  
  (1)科学调度渔业用水,协调解决各行业用水矛盾。对于兼有灌溉功能的池塘和小型水库,要协调好渔业和农业生产的关系,制定科学的用水调度方案,必要时确定最低水位线,避免多重损失;有条件的地区,可采取“过塘水”,即先水过塘、再灌溉农田的办法,科学调配、充分利用有效的水资源。
  
  (2)加强养殖用水调剂,保障生产正常开展。
  
  干旱引发池塘水体蒸发,造成养殖密度增大,水质恶化,给养殖生产带来严重影响。一是要保障养殖用水。采取筑坝蓄水、疏浚沟渠、引水灌溉、泵站提水、打井抽水等有效办法,最大限度地调度渔业生产用水,满足养殖需要。
  
  (3)本着科学合理和节约用水的原则,适当减少换水频率,提高水的利用率。对水源条件较好的地区,做好池塘蓄水工作,保持较大的水容量。
  
  (4)搞好池塘、养鱼稻田的渗漏检查和维修,发现渗漏及时进行修闸堵漏,减少水的浪费。
  
  (5)修复、添置提灌设施,确保供水顺畅。
  
  (6)优先保证亲鱼和鱼种池塘的用水。旱情严重的地方,应采取并塘或转移的方法,保存亲鱼和鱼种。并塘或转移时,要注意操作方法,尽可能减轻对鱼体的损伤。运输时,尽量选择在傍晚进行。
  
  2.想方设法增加池塘蓄水量,保障养殖生产。
  
  (1)有条件的地方还需要采取临时性打小型机井提水,组织排灌机械,加注新水,缓解供水矛盾。
  
  (2)加深池塘水位,改善水质、降低水温与水体载鱼量。
  
  (3)如不能加水,则协调养殖户之间的关系,对即将干枯的池塘,将苗种集中转移到水源较好的池塘暂养,待旱情解除后再放回原塘饲养。
  
  (4)网箱养殖区将网箱移至较深水域。
  
  3.充分利用有限水资源,加强水质调控。
  
  (1)控制水位。高温季节易出现水温分层、水质恶化现象。故要将水位控制在1.2~1.5米,既有合适的水温,又可稳定水质。
  
  (2)干旱未解除前,减少投喂量,及时清除残饵、杂物,保持水体环境良好,减少施肥量,保持良好的水质。
  
  (3)干旱期要清除池内漂浮物,将未腐烂的杂质捞起,以免引起水质恶化。
  
  (4)切忌池塘内堆积绿肥和施用人畜粪尿、饼肥等有机肥。
  
  (5)随着气温逐渐升高,池水的蒸发严重,所以应保证池水溶氧充足,及时开启增氧机。遇阵雨或闷热天气适当延长开机增氧时间,防止发生泛塘。
  
  (6)采用生石灰调节和改善水质。每隔10~15天,每亩每米水深用生石灰15公斤,化水全池泼洒。
  
  (7)采用微生物制剂调节和改善水质。条件好的地方,可施用EM菌、活水宝、光合细菌、底改净等有益微生物制剂和底质改良剂改善水质及底质。
  
  (8)采用生物方法净化水质和降低水温。外来水源有限的池塘,在保证基本养殖水位的前提下,可利用池塘面积10%左右的水面设置浮床,移植种植红菱、水浮莲、水葫芦、空心菜等浮性植物,以净化水质和降低池水温度。
  
  (9)备好增氧粉等急救物资,可以在发生严重缺氧浮头、意外停电等情况使用。
  
  (10)加强夜间巡塘观察,注意天气变化,特别是雷阵雨强降温、强对流可能对鱼类引起泛池,要做好充分准备。
  
  科学投喂技术
  
  针对干旱反常气候,许多地方缺少水源,鱼类食欲减退,生长缓慢。因此应加强饲养管理,合理投喂饲料,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1.选择优质饲料。
  
  投喂高质量稳定性好的配合饲料,不投劣质和冰鲜饲料;饲料营养要全面,注重蛋白质营养。应适当降低放养密度,适当投喂精料,增加蛋白质营养。
  
  2.合理投饲。
  
  旱灾未解除前,应减少投喂量,加强有氧投喂策略,日投喂量应为正常投喂的70%~80%;调整投喂技术,做到早晚各投喂一次,并采用8分饱食投喂法,减少饲料浪费和因饲料浪费造成水质污染,保持水质清洁;养殖过程中应及时清除残饵,保持水体环境良好。
  
  病害防控技术
  
  干旱期池塘水位低,养殖密度加大,鱼类之间相互感染病原的机率增加,就会造成鱼类抗病能力降低,一旦发生病害,传染速度加快,因此要特别防止爆发性鱼病的发生。
  
  1.加强日常管理。
  
  坚持每日数次巡塘,注重日常管理,密切观察养殖品种的变化,发现问题,正确应对,减少旱灾损失。注意观察鱼群活动和吃食情况,发现异常及时进行鱼病检查和相应的治疗。贯彻“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定期对养殖水体泼洒生石灰、微生物水质改良剂,增强鱼类抗应激能力。2.加强应激管理。
  
  水质不稳定、气候环境差、酸碱度变化大及温差大等应激强度较大时,养殖鱼类容易感染病患。可全池泼洒三宝高稳VC(150~250克/亩)、葡萄糖(2~3公斤/亩.米水深)和黄芪多糖(100克/亩),增强鱼类的抗应激能力。泼洒后4~6小时,用刺激性小的消毒剂消毒,扑杀细菌和病毒,有效控制水产养殖鱼类疾病的爆发。3.加强增氧措施。
  
  改善水体循环,消除池塘底部缺氧,使用底层增氧机和在天气闷热、下雨天及平时晚上12~1点全池泼洒以过碳酸钠为主要成分的片状增氧剂200~300克/亩。
  
  4.加强危机管理。
  
  根据天气情况和养殖经验,提前实施危机管理:(1)拌喂优质稳定VC(1~2克/公斤饲料),增强养殖鱼类抗病和抗应激能力;(2)增加池底溶氧(半夜使用以过碳酸钠为主要成分增氧剂200~250克/亩),增强养殖鱼类活力,减少细菌增殖;(3)使用刺激性小的消毒剂杀灭细菌和病毒,保持水质稳定;(4)降低投饵量,减少残饵和污物,降低病原菌的营养供给;(5)发生病害应立即全池泼洒三宝高稳VC(200克/亩),提高养殖鱼类的抗应激能力,有利于鱼类健康恢复和发挥消毒剂的消毒效果;(6)使用好氧的有益微生物(如硝化细菌、芽孢杆菌等)改良水质,注意使用微生物制剂前一天晚上每亩用过碳酸钠为主要成分的片状增氧剂,并在使用前3~4小时使用一次快速增氧剂并持续开动增氧机,发挥好氧微生物制剂的功效,达到改良养殖水质的效果。
  
  苗种补放技术
  
  持续干旱影响水产亲本和苗种生产,造成苗种供应不足和质量下降,严重影响渔业生产。春季是苗种繁殖季节,由于早春缺水,亲鱼培育过程中水质条件较差,亲鱼未经过流水刺激,导致亲鱼性腺成熟差,怀卵质量下降,繁殖过程中产卵率、受精率、孵化率均下降。一些苗种场因缺水处于半生产或未生产状态,使得部分地区的苗种供应告急。
  
  1.做好亲本调配和培育,确保苗种生产供应。
  
  (1)查清亲本存量。及时查清亲本损失数量,根据亲本标准及苗种生产计划,及时补充、调运亲本。
  
  (2)强化亲本培育。加强亲本饲养管理,加强营养,补充能量,促进亲本正常发育,确保用于繁育生产的亲本数量和质量。
  
  (3)亲本异地培育。持续干旱导致亲本培育水面严重萎缩,对于能转移的亲本,可异地租赁水面培育,将干旱地区的亲本转移至非干旱地区保护和培育,来年再运回当地进行苗种生产。
  
  (4)野生优质亲本的利用。对于四大家鱼、虾类等以野生种为主要亲本来源的种类,可从当地或异地湖泊、河流甚至沟渠等水域收集野生亲本,进行驯养和培育后用于苗种繁殖。
  
  2.做好苗种繁育工作。
  
  (1)改善池塘育苗硬件设施。加固池埂,减少渗水量和渗水的重复利用,新开池塘和塌陷严重的池埂,渗透水量相对较多,需加宽池埂,并在池埂适当部位开挖深沟,重新填埋泥土,堵住渗水。渗水比较分散的池埂,在池埂外侧开挖浅沟,收集池埂渗水。收集的渗水用氯制剂消毒后重新注入池塘。水位降低后,叶轮式、水车式增氧机的增氧效果下降,注意增加开机时间,或配备底层管道增氧设施,增加水体溶氧量。
  
  (2)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苗种生产单位和个人,进行育苗技术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提高苗种繁育技术水平,提高苗种质量,弥补苗种供应不足。
  
  (3)苗种异地培育。对于能转移的亲本,可异地租赁水面培育,也可将干旱地区的成熟亲本转移至非干旱地区进行苗种繁育,苗种育成后再运回当地放养。
  
  (4)改进苗种捕捞方式,节约用水。有些种类苗种捕捞时,采用放水收集,水资源浪费大。改进捕捞方式,尽量以拉网等方式进行,节约用水。
  
  3.做好亲本和苗种调剂,补充放养以保证养殖生产需求。组织苗种生产单位做好亲本和苗种的调剂、调运工作,从异地调运部分苗种补充放养,有些品种也可捕捞部分野生苗种补充放养。抓好苗种的调剂,互通有无,互补不足,最大限度满足灾后养殖户对苗种的需求,能够在灾后及时补充投放苗种,将干旱对渔业生产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抗旱管理技术
  
  1.及时掌握旱情,早安排,早部署。密切注意气象部门的旱情预报,提前作好应急预案,准备抗旱物资,全面安排部署水产养殖抗旱救灾工作。
  
  2.成立技术服务专家组,主动做好技术帮扶工作。可将专家组成员名单、联络方法通过各种方式告之养殖户,保证养殖户得到及时的技术指导。
  
  3.增强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从水域环境监控、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市场准入等环节加大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加强投入品监管和水产品检疫,严禁使用违禁药物,确保质量安全。
  
  4.加强生产管理,适当减少养殖密度,科学投喂。旱情严重的地方,应及时将商品鱼捕捞上市或采取并塘、转移等措施,降低养殖密度,缓解水体压力。并塘或转移时,注意操作方法,尽可能减轻对鱼体的损伤,尽量选择在傍晚进行。对于不能上市的鱼种作好并塘或囤积处理,确保不能上市的鱼种安全度过干旱。适当减少每天投喂次数和投喂总量,尽量不施有机肥、少施无机肥。
  
  5.加强水质调控和疫病防控,确保安全。每天增加巡塘次数,注意日常管理,密切养殖品种的变化。经常清除池塘内的漂浮物,将未腐烂的杂质捞掉,以免引起水质恶化。加强病害监测,加大疫病防治,指导渔民科学用药,发现问题,及时应对。
  
  6.及时修复养殖设施,做好苗种准备工作。对已干枯的池塘,及时清除淤泥、消毒塘体,修补塘埂和沟渠,做好旱情缓解后恢复生产准备。做好苗种储备供应和信息调度,组织干旱程度较轻的地区加大苗种生产力度,及时发布苗种供需信息,为恢复生产做好准备。
  
  7.做好产销对接,保障市场供应,减少渔民损失。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销售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活动,组织水产批发市场、超市等上门采购,实现水产品均衡上市。做好市场信息监测和收集分析工作,及时发布市场供需和价格信息,引导渔民及时将达到上市规格的商品鱼捕捞出售,减少灾害损失。
  
  8.针对灾区大量死鱼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病原传播及污染养殖水体,预防处理不当对公共环境卫生造成危害。及时清捞死鱼,集中做深埋处理,选择远离水源、河流、养殖区和居住区的地点挖深埋坑,先在坑底铺垫2厘米厚生石灰,然后将死鱼置于坑中,最后撒一层生石灰,再用土覆盖。发生死鱼的水体排放时必须进行消毒处理,达标后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