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来甘泉润民心——恩施市破解农村饮水难纪实
(刘伦 王胜佳)“太甜了!”9月28日,恩施市沐抚办事处营上村枫香片区下草坝组,村民周传平拧开新安装的自来水龙头,接下一瓢水咕隆咕隆地喝了起来,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村里多次组织我们找水源、安装水管,但均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枫香这片的吃水难题!”说起以前的用水状况,周传平连摆脑壳。
“听水响、看水流,一日三餐为水愁。”多年来,吃水一直是恩施市许多农村偏远地区村民的一大难题。村民洗菜的水舍不得倒,要留着喂猪、喂家禽,甚至用其烧开后洗脸、洗脚。“一盆清水很贵重,老人小孩让着用”的顺口溜更是折射出一些村镇缺水、群众盼水的状况。
大变,是从今年开始的。勘察找水源、规划饮水管网路线、砌蓄水塘、接引水管、成立供水协会、选管护员……1至9月,恩施市已完成各类投资1900万元,建成人畜安全饮水工程15处,铺设管道120余千米,有望于年底前将甘甜的山泉水从各山中水源地引到7万农村居民家庭和7000学生就读的边远村级小学,彻底解决困扰农村群众和学生多年的饮水难题。
“一杯清水”凝聚党委政府的汗水和心血
“来了,来了,水来了……”9月17日上午,当清澈的自来水流进沐抚办事处前山村民李世平家时,围观的男女老幼不约而同地欢呼起来。
“感谢党!感谢政府!”家住三岔乡汾水村的肖礼胜激动地说,以前在电视上看见自来水接到家里,羡慕得很,想不到,这样的生活,自己也能过上,从此不再挑水了。“我们以后不用为喝水发愁了!”“用水有了保障,我们可以栽种果树,发展庭院经济。”……9月28日,恩施市三岔乡村民你一言、我一语,兴奋地议论着即将流进自家水管的甘泉。
今年以来,这样的情景陆续出现在恩施市许多为水发愁的农民家中,而这背后,凝聚着恩施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水利工作者的汗水和心血,更受到了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
今年3月,州委书记王海涛深入恩施市三岔乡,到最贫困的百姓身边“照镜子”。当了解到群众吃水之难,当场表示迅速整改,一句“这杯水我会记一辈子”充满了对群众深厚的感情。为全力解决百姓吃水难题,州及恩施市拿出了解决方案和时间表。
在解决农村人畜安全饮水工程这个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民生工程”问题上,恩施市委、市政府更是在“一杯清水”上铆足了劲,连续10年列农村人畜安全饮水为全市“十件实事”之一,每年都能及时兑现“承诺”(解决5到7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今年,全市又有7万农村居民和0.7万农村学校师生将喝上安全的自来水。
“没有水源一切都是空谈!”恩施市水利局长朱诗星说,今年,该市投资10万元,请地质勘测队对全市水资源现状进行了实地复查。组织工作专班,进村入户走访群众,全面摸清了农村涉及饮水安全的人口数量。这都为全市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为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面完成,我们一手抓工程开工率,一手抓工程质量!”朱诗星介绍,该市今年捆绑整合各类资金7690万元,专项用于13个新建水厂和24个水厂改扩建项目建设,现各水厂全面开工建设,已完成50%的建设任务,预计年底可全部完成所有饮水项目建设。目前,通过实施农村饮水工程建设,长期严重缺水的三岔、崔坝等集镇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整合资金1000多万元建设汾水水厂,彻底解决了三岔集镇长期缺水的难题;整合资金670万元建设水厂,崔坝集镇长期严重缺水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该市还计划用3至5年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现已完成饮水现状调查并形成规划报告上报,项目实施后将解决近3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问题。
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中,积极探索工程建设新模式。结合农村饮水现状、水源、水量、水质和新农村建设、集镇发展等实际,以乡集镇为点建设较大规模集中供水工程,并逐步向周边村组延伸,实现了由原来的小厂、小网向现在的大厂、大网,单点独网向多点联网转变的饮水工程建设新格局,极大地节约了工程建设和管理成本。在历次的检查验收中,受到各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被誉为全国山丘区农村饮水安全建设与管理的“恩施模式”。
强化项目监管,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时间长,投资规模大,为确保重大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不出现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把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纳入工程建设的总体部署,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形成与检察院、纪检监察、工程建设指挥部和水利局四位一体的监管模式,强化对工程招标投标、工程质量、资金管理、工程款拨付、设计变更等环节进行全过程监督检查,对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及时纠正处理,把可能发生的腐败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一个公司”破题建成供水管理服务新体系
“只要一个电话,他们就会立马上门来服务!”谈起集镇供水服务新变化,家住三岔乡三岔集镇的李光宣赞不绝口。“现在服务意识太强了!”李光宣说,有一次,他帮做广告牌生意的邻居到莲花池埋广告牌时,不小心把供水管网挖破,不得已给三岔硒泉供水公司打去报修电话。
很快,供水公司就近派人到现场察看,随后又派专业人员修好水管恢复供水。最让他意外的是供水公司没有收取一分钱,这要是在以前他不仅要赔水管,还要给这一班人付工时费。
今年,三岔乡实行供水管网维修维护“首问制”,要求8小时内完成保修讯息。1至9月,三岔硒泉供水公司共接到保修电话97次,及时维修莲花池水厂管道、集镇主管抢修、八河泵站应急工程等,为群众筑牢了供水服务“保障墙”。
三岔供水之变,得益于该市在农村供水管理服务体系上的破题之作。
年初,恩施市成立硒泉供水有限公司,并在各乡镇设立分公司,配发供水专用服务车辆,对农村集中供水实行公司化统一管理。
目前,全市已建立起以乡镇水利管理站为基础、农村供水公司为支撑、农民用水户组织为补充、乡镇水政执法中队为保障,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管理服务新体系,解决了各类水利工程建后管理维护的后顾之忧。
新的供水服务体系,不仅让乡镇集镇居民拍手称快,也盘活了乡镇供水国有资产,更让基层供水职工工作动力十足。
张家扬就是其中之一。硒泉供水公司成立之前,他只是三岔乡水利管理站的一名临时工。现在,他不仅成功转为公司正式职工,还被调到离恩施城更近的小渡船何功伟水厂专司制水工作,成长为硒泉供水小渡船分公司的业务骨干。
正是有张家扬这样的乡镇基层水利职工,力图大有作为的硒泉公司正在“撬动”以集中供水为主、分散供水为辅的全市供水服务大格局建设:以17个乡集镇为点建设较大水厂并向周边村组延伸;以行政村或者人口相对集中的自然村为点建设200—1000人的中小规模的集中供水工程,以分散的千家万户为点建设以集雨方式为主的后置式生物慢滤联户或单户工程。
“一个协会”治愈安全饮水工程管护“重症”
“建管并重是制胜法宝!”9月28日,谈到小水窖建设,恩施市屯堡乡杨家山村党支部书记肖玉军如是说。
肖玉军说,杨家山村每建一个小水窖前,都会召集受益农户开屋场会,与村民“谈妥”责任分工,即国家出项目资金,村民投工投劳建设小水窖,水窖建成再推选出管水员或管水委员会。
今年4月,该村投资6万元,在邵家湾组建成50立方米小水窖一座,铺设管网5500米。自来水接入农户后,该组按照预先约定集中推选出管水员,每户每年交70元管护费,用于支付管水员工资和建立管网维护资金。管水员黄镇田还负责监督村民用水量,以增强村民节约用水意识。若超过每月限额用水量,农户还需按1.5元每吨向黄镇田缴纳水费。
遇到欠缴水费的村民“老赖”怎么办?杨家山沙坝组的应对措施是:推选德高望重的村民组成管水委员会,监督管水员的工作和村民的用水行为,并义务收取保管水费和管网维护资金;推选责任心强、做事踏实、长期在家的村民当管水员,专门负责管护小水窖和管网。
目前,杨家山村共建有9座小型水窖,铺设饮水管网2万多米,成立村级管水协会1个,村民推选出9个管水委员会,惠及农民2000多人。
杨家山村只是屯堡乡破解农民饮水难的一个缩影。今年,屯堡乡投资400多万元,专项用于各村(居)委会小水窖建设。同时,成立管水协会14个,推选管水委员会若干,实现管水协会、管水委员会“村组全覆盖”。今年人畜安全饮水工程摸底调查中,该乡小水窖和饮水管网综合利用率达100%。
不仅屯堡乡实现了村级管水协会全覆盖,恩施市其他乡镇也在各村(居)委会成立了管水协会。据统计,全市成立村级管水协会逾百个,管水委员会近千个。“现在是水比水管大,吃水终于有保障了!”受益于管水委员会,三岔乡莲花池村天池岭组的村民不再感慨“多次饮水工程建设,接入多条水管进屋,却没有半滴水流回家”,彻底告别“吃水难”时代。
饮水工程管护机制的突破,不仅解决了村民吃水难题,还激发了农民干事创业的热情。“水源稳定了,卫生习惯就有了,财源也就来了!”屯堡乡杨家山村沙坝组谭遵贵等人,借新农村建设东风,把自家房屋改成特色民居,每个房间配上水冲式厕所,办起了7家仙居人家农家乐,可一次性接待游客餐饮600多人和住宿150余人。
目前,在恩施市,专业做仙居人家农家乐的旅游名村就有芭蕉戽口村、枫香坡侗族风情寨、屯堡乡马者村等,每年吸引逾百万游客入住仙居人家农家乐体验农事生活。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不仅给全市农民带来“饮水福音”,更让农民们从纷至沓来的游客身上赚得数亿元的财富。
如今,行走在恩施市农村,自来水哗哗地流进了农户的家中,幸福的喜悦流淌在老乡们的心坎……
水调歌头•饮水思源
愁饮井中水,难咽库水咸,谁不渴求甘露,只是梦难圆。欲引七股清泉,无奈远在山间,依旧只兴叹。调水入集镇,干群心相连。乘东风,筹资金齐会战,破冰抽槽,何畏酷暑与严寒,万米管道架埋,千方水池浇灌,能不饮甘泉?今日品甘露,老少皆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