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万毫安充电宝只能充电两次 业内人士:门槛低市场乱
市质监局工作人员在实验室通过灼热丝试验仪对随机购买的充电宝进行阻燃实验记者刘斌 摄
(长江日报)(记者付莎 通讯员钱学龙 实习生李伊方)
昨日,本报面向读者征集“3·15”消费热点问题后,市民吴小姐反映,春节前新购买的1万毫安充电宝,只能给手机充电两次,以前不到5000毫安的充电宝都能冲电两次,“这市场上的充电宝质量到底如何?”
1万毫安充电宝不足2000毫安
春节前,吴小姐准备一家人到外地旅游,为了保证旅途中手机的正常使用,她特意到电子市场购买了一款标称10000毫安的充电宝。然而,这款充电宝远远低于吴小姐的期望,“本来打算买个容量大充电宝,不但可以充下手机,还能给IPAD也充充电,谁知路上仅给自己和老公的手机充了电,充电宝就没电了”。
与吴小姐遇到同样问题的还有网友“W墨”,他和同事一起在网上购买了同款1万毫安的充电宝,他的只能给手机充电两次,同事更是只能给手机充一次电,两人吐槽:“这还不如一个2000毫安容量的充电宝。”
门槛低市场大 产品良莠不齐
一位销售充电宝的王先生坦言,充电宝产品行业技术含量很低,基本没有门槛,但是市场空间巨大,市面上的产品也是良莠不齐。王先生说,目前充电宝最常见的问题是以次充好、容量虚标,还有一些不良厂家拿次等电芯甚至拿废旧电芯组装产品,这类充电宝的安全性根本得不到保障。
面对市场上20多元至百余元的各种充电宝产品,王先生说,大多数充电宝采用的是锂电池电芯,所使用的锂电池还分为A类和B类,A类锂电池电芯是全新生产出来的,B类则是废弃锂电池电芯回收加工的产品,A类和B类同样电量的锂电池电芯,价格相差50%。
王先生提示,购买特别便宜的产品要小心上当。
充放电实验至少需5天
本报记者与消费者一同到利济北路电子市场,经过讨价还价,以60元的价格购买了一个5000毫安的充电宝产品,送到武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检验。
检测人员将充电宝外壳打开后,露出里面的“内容”:一个简单的电路板,两节比普通5号电池略大的电芯,两条电线连接着电路板与电芯,检测人员说:“别看有的充电宝看上去外观洋气,其实里面的材料就只有这两个。”
检测首先从对外壳材料的耐燃性开始,检测人员将外壳放入“灼热丝试验仪”,将灼热丝加热到650度,随后接触外壳30秒,送检的充电宝外壳没有引起明火,“这个外壳达到要求”。
随后,检测人员将电芯用检测仪夹住,通过电脑反复充放电实验,才能最终确定其标示容量是否与实际容量相符,“这个试验周期比较长,至少需要5天。”检测人员介绍,电芯部分基本上采用锂电池,是产品的核心部件,其成本是造成容量虚标的关键。
链接>>>
下周公布20个品牌充电宝检测结果
武汉质监局
市质监局表示,对于充电宝质量的风险安全预警已经启动,正在对品胜、爱国者、台电、SSK等20个品牌,涵盖各档次、单价从20元到90元不等的充电宝进行检测,下周将会通过媒体通报检测结果。
质监部门提醒消费者,不要购买无品牌型号、无生产厂家、无电气参数标识、无警示说明标识的产品。选购时应仔细检查移动电源的外壳,劣质移动电源产品做工相对较粗糙。选购充电宝时,并不是电池容量越大越好,电池容量越大价格越高,不安全因素也相应增高,同时要注意电池容量虚标的可能性。
最关键的充电宝使用的电芯材质,也要注意选择,一般采用的电芯分普通锂电芯、聚合物电芯,聚合物电芯相比锂电芯的安全度要高,稳定性能等方面都优于锂电池电芯。
5000毫安充电宝,送武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检验
检测步骤1
项目:
外壳材料耐燃性
过程:
650度灼热丝接触外壳30秒
外壳未引起明火
结果:
达到要求
检测步骤2
项目:电芯
过程:
通过电脑反复充放电实验,周期至少需5天
电芯部分基本上采用锂电池,其成本是造成容量虚标的关键
结果:
下周公布
责编:夏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