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低碳城市试点建设回顾

02.07.2016  05:00

以转型促发展 以创新促升级

武汉市低碳城市试点建设回顾

   长江日报讯 6月28—29日,中欧低碳城市会议在武汉召开。武汉能够争取到此次会议的举办权,离不开在低碳转型发展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显著成效。自2013年获批国家第二批低碳城市试点以来,武汉从顶层设计、政策导向、行动部署、责任分解等方面系统性、创新性推动低碳试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达到了低碳城市试点建设预期目的。

   一、低碳试点对经济发展起到了正向促进作用

   综合经济实力实现跨越。“十二五”期间,武汉市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GDP总量过万亿,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3、全国城市第8。2015年,全市人均GDP达到10.33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5.2万元)高98.6%。

   节能减碳目标圆满完成。“十二五”期间全市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分别累计降低19.4%、25.8%,超出省下达目标值的7.94%、36.0%。

   人均碳排放保持较低增速。“十二五”期间武汉市 GDP从5000亿元跨入10000亿元,与同一发展阶段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相比,虽然产业结构最重,但CO2累计增幅为23.72%,是最低的;人均CO2排放年增速2.68%,仅高于广州,低于其余三个城市。

   二、圆满完成低碳城市试点各项任务

   (一)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好成效

   “十二五”期间,武汉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6%,占GDP比重达51%,总量规模和增速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均排名第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在2010年基础上年均增长23.89%;六大高耗能行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比2010年降低8.24个百分点。 

   (二)能源结构得到一定程度优化

   “十二五”期间,武汉市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6.11%,低于10.8%的GDP增幅,实现了能源利用效率的不断提高。能源消费结构有一定程度改善,同2010年相比,2015年武汉市煤炭消费比重从53.81%下降到49.79%,天然气消费比重由2.69%上升至4.77%,非化石能源占比由8.17%上升至10.3%。

   (三)节能和提高能效任务顺利完成

   加强重点企业节能。“十二五”期间,105家“万家企业”累计完成节能量486万吨标准煤,全市累计淘汰炼钢40万吨,水泥45万吨,造纸35万吨,累计完成756台高污染燃料锅炉的综合整治。全市规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降低30.67%。

   (四)建筑和交通领域低碳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建筑领域。“十二五”期间,中心城区新建居住建筑全面施行65%的建筑节能标准,共建成节能建筑12100万平方米,标准执行率达100%;共建设绿色建筑136个,建筑面积1738.93万平方米;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2796.2万平方米;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面积达到95万平方米。

   交通领域。2015年,全市公交出行分担率(不包含步行出行)提升到46.2%;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出租车在出租汽车行业中比例达到90%以上;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10539辆;武汉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已开通运营站点806个,投放车辆2万辆,累计骑行量达600万次。

   (五)增加碳汇有效改善生态环境

   编制了《武汉市主城区绿地系统规划(2011—2020)》、《武汉市都市发展区绿地系统规划(2011—2020)》和《武汉市都市发展区1:2000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等规划,确定了武汉市“两轴两环、六楔多廊”的生态框架结构。2015年,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全市林地面积达到221万亩,全市活立木总蓄积量达到57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28%。

   (六)低碳国际合作不断拓宽

   “十二五”期间,武汉市加入C40城市气候领袖群,先后受邀参加了首届中美气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峰会、第21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和第二届中美气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峰会,收获了“C40城市奖”、“中国可持续发展城市奖”等诸多荣誉。启动了“武汉市中法碳值评估”、“中法生态武汉示范城”等多个国际合作项目。

   三、低碳基础工作与能力建设实现了从空白到支撑的升级

   (一)将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纳入年度工作

   2013年,武汉市启动了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工作,完成2005年、2010年和2012年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着手开展了2014和2015年度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

   (二)初步建立了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与目标考核机制

   初步完成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研究,完成武汉市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的统计报表,制定了武汉市温室气体统计核算方法。完成温室气体排放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完善了碳强度下降指标纳入区级政府目标考核体系的考核标准及内容。

   (三)建立了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报告制度

   2014年度和2015年度全市分别完成17家和20家工业企业年度温室气体监测、量化、报告和核查及履约工作。开展了武汉市纳入全国碳交易企业名单编制、温室气体报送、能力建设等相关工作。

   (四)积极推动低碳产业园区/低碳社区试点示范建设

   开展了国家、省级试点示范。武汉青山经济开发区被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国家首批低碳试点工业园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和百步亭社区分别作为低碳园区/低碳社区获批湖北省第一批低碳试点示范地区(单位)。通过试点工作,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电子信息、生物、环保节能、高端装备制造、高技术服务业等低碳产业比重超过90%;百步亭社区通过绿色交通(包括慢行)系统、万树工程系统、水环境治理利用系统、健康运动系统和管理信息化系统等八大类项目的建设,逐步建立起社区居民节电节水、垃圾分类等低碳行为规范。

   开展市级试点示范。确定硚口区和蔡甸区偧山街星光社区为我市第一批低碳试点城区和试点社区,启动了市级试点示范推广工作。

   四、低碳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

   (一)实施节能和减碳总量控制。 早于国家开展了能源总量控制方面的探索,将武汉市“十二五”期间和年度节能、碳减排及能耗增量控制目标分解到各区人民政府和市直相关职能部门,每年进行考核。

   (二)实施了项目碳评制度。 印发了《在武汉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中增加碳排放指标评估的通知》,创新性地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中增加碳排放指标评估。

   (三)建立了低碳发展的三大管理平台。 基本建成“武汉市低碳节能智慧管理系统”,构建“1(总平台)+4(分部门)+17(区)+N(排放单位)”体系,实时掌握全市及各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能耗和碳排放数据,并进行分析预警;基本建成“武汉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降碳信息管理系统”,实时掌握新建项目的碳排放情况。基本完成“武汉低碳生活家平台”,通过市场作用推行低碳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机制。 印发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的意见》,出台了项目支持、税收优惠、绿色信贷、公共机构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十二五”期间共对24个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给予了资金支持。

   五、实现碳排放如期达峰成为武汉低碳发展的中期目标

   在首届中美气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峰会上,武汉市宣布了2022年左右碳排放达峰的目标。武汉市将进一步推进产业低碳、能源低碳、生活低碳、生态降碳,确保实现如期达峰。

   (一)进一步加强低碳制度设计

   建立和完善项目碳评、合同能源管理、碳交易、绿色信贷、碳排放量统计考核、“互联网+”低碳宣传等机制;实施能效领跑者制度;推行能效标识和节能低碳产品认证;启动实施好武汉低碳生活家平台建设。

   (二)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的作用,支持节能环保、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严格项目准入制度,把好能评、环评等关口。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继续实施服务业提档升级计划,全面推进服务业升级“15511”工程,打造重点产业集群。

   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深入实施交通行业能源清洁化工程,加快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体系建设。加大秸秆沼气、新型生物质炉推广力度,稳定好已建成的秸秆气化供气站,做好管网延伸工作。

   (三)进一步推进重点领域低碳工作

   工业领域,继续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低碳监管,强化能源审计力度,进一步完善统计体系建设及能源监管平台建设;建筑领域,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支持建筑产业园区建设,研究制定配套标准规范,修订《武汉市绿色建筑管理试行办法》;交通领域,全力打造“公交都市”,加快推进公共交通智能化建设,做好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进一步加大CNG、LNG等清洁能源车辆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应用推广;商业领域,推进“绿色饭店、绿色餐饮”创建工作,以节约餐饮、减少浪费作为餐饮行业的准则,继续创建国家级绿色餐饮企业;农林领域,坚持增加绿色植被面积以及提升单位面积碳汇能力并重,通过加强生态保护、植树造林、科学管理,加快提升碳汇建设水平。

   (四)进一步推进低碳试点建设

   推进以集中展示低碳绿色发展为特色的园区、社区、企业、碳交易四级试点示范,在体制机制、低碳产业、低碳生活、低碳理念、典型示范等多个方面,支撑平台和服务体系等相关领域,加快武汉市重点示范区建设,形成一批可看可学可推广的典范。加快推进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花山生态新城、四新生态新城等示范项目建设和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百步亭社区等省级低碳试点建设。

   (五)进一步发挥低碳智库作用

   继续公开征集一批低碳发展重大政策和课题研究,开展政策评估工作,加强低碳课题转化为政策的实施力度。利用C40国际气候领袖群平台,加大国际合作交流力度,吸收各方面低碳发展先进经验。

   (六)进一步加强低碳舆论引导

   在报纸、电台、网站等开辟“低碳城市建设”宣传专栏,制作“低碳生活”系列公益宣传片,让低碳城市理念进家庭、进学校、进工厂、进机关,通过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宣传普及低碳相关知识,提高公众低碳意识,引导低碳消费,鼓励低碳产品的生产和推广。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