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小龙虾餐饮今非昔比 “四大虾王”暗战多年

12.05.2016  11:43

  拼

  一条路上连开三分店

  有圈子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武汉小龙虾餐饮更是各派掌门聚居之地。经过10年的竞争,武汉小龙虾特色餐饮已今非昔比,从味型上衍生出本地派、潜江派和四川派三大派系,在全国的江湖上名头都很大,其中本地派的代表是巴厘龙虾、靓靓蒸虾和小亮蒸虾,潜江派的代表是虾皇、小李子,川派代表是肥仔。

  而在多年帮派比拼后,也涌现出业内公认的四大虾王:巴厘龙虾、靓靓蒸虾、小亮蒸虾和潜江虾皇,今年他们纷纷在热门地段争开新店,单店数量达到30余家,似乎也预示着新一轮虾战暗潮涌动。“我们选新店,主要地段就是商业综合体、美食街。”昨日,小亮蒸虾执总柳学厚对记者说。4月18日小亮蒸虾在沙湖美食街开的新店让人耳目一新。柳学厚表示,近期还将在菱角湖万达、广埠屯开4家分店,使得小亮蒸虾总店增加9家。

  而外来的潜江派也不甘示弱。5月7日,虾皇万松园店开业,在雪松路巴厘龙虾、靓靓蒸虾云集的美食街参与竞争。昨晚7时许,记者在该店看到,坐在门口板凳上等着叫号的食客多达20多人。在旁边的靓靓和巴厘店,也是食客云集排长队等号。而靓靓蒸虾更是在雪松路一口气开了三家店还大排长龙。靓靓蒸虾餐饮品牌负责人蒋文江对记者说:“为了减少客户的排队等候时间,所以才这样密集地开店。

  而不远处的巴厘龙虾一期店近期刚刚开业,巴厘龙虾负责人方总介绍,二期店将马上跟上。“网红”8号虾馆沙湖店也将在12日开门迎客,紧跟业内大佬扩张步伐。

  雪松路上巴厘、靓靓、虾皇门口还聚集着一批黄牛,拿前面的号换后面的号,卖插队机会,换一个号15元,一天下来能有三四百的收入,就坐在那儿,每个月可以收入上万。一个黄牛说,他以前是在医院卖号,现在改在小龙虾店门口开工。

  壕

  600万元装修一个店

  提起“四大虾王”,发家史背后都有段传奇经历。“我们虾皇老板的创业史可以写本书。”提起表哥潘红羽,90后虾皇万松园路店老总杨智钧一脸崇拜。记者了解到,80后帅哥潘红羽原来在潜江做服装生意,上世纪90年代和他人一起开了家小龙虾店,结果生意好了,却被股东合谋“”出局,失落的潘红羽沦落到街头摆地摊。几年后,他东山再起,创办虾皇小龙虾品牌,很快超越了老字号、小李子等品牌,成为老大。

  而巴厘龙虾的方总告诉记者:“10多年前,我在万松园一带开大排档,生活很窘迫,生意也不好,那时几个年轻人都向往能去巴厘岛旅游,所以注册了这个品牌,那个年代巴厘岛还是个蛮洋气的地方,想赚了钱去巴厘岛旅游。结果十年过去了,太忙了,巴厘岛还是没去成。

  记者了解到,“四大虾王”其实大多沾亲带故,有着很深渊源,他们占据了武汉虾店消费的七成。不过,在利益面前,暗战不可避免。

  简陋的桌椅,破败的顶棚,油腻的地板,这种简易大排档风格的小龙虾店已逐渐被高大上的时尚餐厅所取代。柳学厚说,新开的小亮蒸虾沙湖店面积达1400平方米,装修突出英伦风格,连虾盆都被精致的瓷盘所替代,耗资600多万。而万松园路上新开的虾皇店也极尽精致复古工业风,有红砖文化墙、博古架。杨智钧笑称,这样可以吸引80后的白领女性。

  显而易见,豪华装修热也折射出江城小龙虾群体变化,十年前路边摊上的招牌菜肴,学生是常客,而现在的品牌虾店,则是白领才能消费起的“豪华餐”。

  秘

  酱料的醋都是定制的

  不同的虾店,不同的特色,最终还是要用猛料击中消费者的味蕾,这是江城众品牌虾店的共识。

  以蒸虾为招牌的小亮蒸虾,蘸料就是一绝,就连醋都是从山西定制的,减少酸性增加香味。虾皇武汉公司老总梁勇对记者说,虾皇酱料也不断改进,除了18味中草药,精致到因为花椒粒在口感上欠缺,在制作时全部磨成粉末。“如今高铁很便捷,北上南下的客人都经常来武汉品尝特色小龙虾。我认为做小龙虾在于不断尝试、创新,尤其是口味要积极研发。”方总介绍,像巴厘、靓靓两家的菜品基本都是“虾子配凉菜”,与大众餐饮差异化竞争。“从10年前开始,就坚持做油焖大虾、蒸虾类、炒虾、虾球四个类别,目前已有30多个小龙虾单品菜品,将小龙虾做成了全虾宴。

  自从上了《天天向上》的节目,靓靓蒸虾就与长沙结了缘,蒋文江告诉记者,口味虾在整个湖南市场根深蒂固,汉版油焖大虾麻辣带回甜的口味就要调整,减少了花椒跟糖的用量。长沙以前只有口味虾和炒虾尾,但是在靓靓蒸虾将武汉蒸虾带过去之后,当地的小龙虾店也开始跟风做起了蒸虾。“说好听叫借鉴,说不好听叫抄袭。”提起同质化竞争,曹利军则有点无奈,有家模仿虾皇的商家,从招牌、装修甚至到员工的服装、围裙都一一照搬,虾皇才推出两天的卤虾摊点,立刻就被复制。不过他认为,学去的只是表面,真正核心的经营理念是抄不到的。

  猛

  武汉虾餐饮收入过百亿

  牵起你的手,轻轻吻一口;搂住你的小蛮腰,掀起红盖头,深深吮一口……武汉小龙虾协会会长陈忠生口里念的不是爱情民谣,而是吃虾口诀。

  武汉市小龙虾协会统计,每年江城各色小龙虾店有上万家,而据白沙洲水产市场统计,每年七成供应武汉餐饮市场的小龙虾被“四大虾王”订购。同时,每年淘汰关门的虾店达3000多家,无数消失的和活下来的虾店,共同促成了江城小龙虾店的推陈出新。

  一位虾店老板告诉记者,餐饮业的毛利有“生的做熟,对半出头”的说法,小龙虾也基本遵循这一规律。武汉小龙虾协会统计,今年武汉小龙虾餐饮收入过百亿,比去年增长两成。近有潜江,远有盱眙,小龙虾的火爆业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资本进入这个市场,记者了解到,今年老百姓大药房、福娃集团都已涉足小龙虾产业链。

  第一个撮虾子的是湖北佬

  潜江市龙虾养殖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居茂介绍,小龙虾学名克原氏螯虾,原产于美洲墨西哥湾,1918年,日本从古巴引进小龙虾作为饲养美洲牛蛙的饵料。二战期间,小龙虾从日本传入我国,跃进中国的稻田,起先是野生状态,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各省市,包括潜江、监利等地,上世纪80年代,因小龙虾打洞、剪断秧苗,被农民视为一害。后来几名拉板车的农民,在潜江五七农场路边自发收集田里的小龙虾,架锅灶油焖着吃,香味吸引路人闻香品尝。吃的人多了,就有人专门在大排档烧虾子,最后香味传播到全国。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