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重点产业设置"创新岗位" 特聘专家享津贴
长江日报讯(记者章鸽 通讯员曹启山 陈欢)“中国科学院院士魏于全、国际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季向东、美国密歇根大学终身教授邹伟平……”今日,来自高新技术领域、新兴产业、支柱产业的我国乃至世界10位高端人才,受聘为武汉2014年度“创新岗位特聘专家”。聘期内,特聘专家除了在企业或单位领工资,每人每年还享受20万元的政府津贴。
“创新岗位特聘专家计划”是武汉市2009年启动的一项高层次人才和智力引进开发计划。根据重大工程项目的需要,按照先设立创新岗位,后招聘专家的办法,先后引进了34位具有国际、国内行业领先水平的领军人才。“创新岗位”属流动岗位,每年申报一次,岗位有效期一般不超过3年。对“特聘专家”在聘期内到岗工作时间不足、未能履行岗位职责、未能完成研发项目,或是有弄虚作假等行为,将停发甚至追回已发放的相应资助经费。
据市人社局局长刘志辉介绍,武汉对人才引进的理念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人才和项目相结合,柔性引才,来去自由的人才导向和机制,让徘徊于“归”与“不归”之间的高层次人才乐于做“海鸥”,不变身份、不转户口、不转档案,来武汉从事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产品开发。
创新岗位特聘专家们已经发挥了作用。去年,来自英国伯明翰大学冶金及材料学院博士毕云杰,在武钢研究院主持武钢新型涂层热成型汽车用钢及成套设备开发项目,突破国外镀层的垄断技术,实现热成型高端制造技术产业化,为武钢打造汽车钢板基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种以政府聘请的方式将国际、国内顶尖人才‘投影’至武汉,创造一种人才成长软环境,并将这一优势化为常态化的方法,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能量和活力。”人福医药集团股份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武汉世纪金桥安全技术有限公司曹锋说,政府实施的创新岗位特聘专家计划,让企业搭上了更大平台,使公司的人才引进工作加速、效果放大,也解决了在企业层面解决不了的问题。
快评
地方发展要不拘一格引才纳智
本报评论员 李杏
创新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作用已是共识,围绕着宝贵的人才资源,地方乃至国家层面的“引智”无疑具有战略意义。
然而,全球化格局形势下,无论是“引智”需求,还是人才个人发展的需求都在发生变化。一方面,地方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人才的需求并不一样,另一方面,引进拥有海外教育和科研经历的高端人才,需要考虑更多复杂的因素。传统上着眼于物质供给的“扎根”式人才引进,对人才的吸引力已经逐渐弱化。
眼下,武汉的城市发展进入高速期,以一些重大工程为代表的项目,对特定高端人才的需求十分紧迫和强烈。而“柔性引才”方略,很大程度上考虑到了高端人才的新特点,以项目和岗位为单位,不仅有针对性地从实际需要出发,更为海内外人才提供最大的“流动”便利,建立起灵活的机制,为武汉的快速发展助力。
政府“柔性引才”的核心,在于以人才为本的理念。关注人才的现实需求,为人才的充分发展扫清障碍,始终是不拘一格引才纳智的根本出发点。
(见习编辑:叶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