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年武汉围绕8大任务拼搏赶超 大力振兴实体经济
本报记者夏琼
过去五年,是武汉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五年。回首过去,每一个武汉人都是这段光荣历程的亲历者、见证者、推动者,我们无愧于这座伟大的城市!
大力振兴实体经济、把招商引资作为赶超发展的“一号工程”、5年吸引100万大学生在汉创新创业、打造滨水生态绿城、规划建设武汉长江主轴、实施城乡居民增收激励计划……昨日上午,武汉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市长万勇作政府工作报告,未来五年,市政府将围绕八大任务,聚力改革创新,奋力拼搏赶超。一个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的大武汉,正向我们走来!
未来五年,是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复兴大武汉的关键时期。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今后五年武汉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人民生活品质明显提升,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到2021年,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为复兴大武汉打下坚实基础。
围绕这一战略目标,未来五年,市政府将落实以下八大任务,聚力改革创新,奋力拼搏赶超。
打造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
大力振兴实体经济
着力推进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打造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促进生产型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型,推动服务型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制造业与互联网物联网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汽车及零部件、信息技术制造、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形成2个产值超5000亿元和若干超2000亿元产业。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7万亿元。推进现代服务业高端化发展,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区域金融中心、世界设计之都。提升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水平,建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大力推动民营经济创新发展。实施“聚商育商工程”,以发展民营高科技企业为重点,集聚培育一批行业领军型、创新引领型民营企业,大力培育和引进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建设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大幅降低民间投资准入门槛、大幅降低企业负担,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不断提高民营经济比重和地位。
打造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
5年吸引100万大学生在汉创新创业
着力推进创新驱动、人才支撑,打造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基地、大科学装置。支持武大、华科大等高校“双一流”建设。打造享誉世界的“光谷”,建设“中国车都”。大力推动招才引智。深化“城市合伙人”计划,引进10名产业科学家、1000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打造15个“创谷”,加快建设大学生创业街区园区、环高校创新带。采取有力举措,5年吸引100万大学生在汉创新创业,把武汉打造成大学之城、青年之城、梦想之城、创新之城!
争当全面深改“排头兵”
打造审批项目最少、审批速度最快、
服务质量最优的城市
着力推进先行先试、重点突破,争当全面深化改革“排头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健全要素市场,引导资源配置,提高供给质量。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努力培育全国布局、行业领先的企业集团。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网上审批为常态、网下审批为例外”的4.0审批服务新体系,打造审批项目最少、审批速度最快、服务质量最优的城市。努力在创新政府治理、建立完善生态补偿和考核机制、创新驱动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社会治理等16项改革上率先取得重大突破。
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把招商引资作为赶超发展的“一号工程”
着力推进双向开放、优势重塑,打造内陆开放高地。高标准建设自贸试验区,把武汉片区建设成为全国全省对外开放的试验田、新窗口。把招商引资作为赶超发展的“一号工程”,来汉投资世界500强企业超过300家。外贸总额、对外直接投资额实现翻番。拓展国际大通道大平台,国际客货运航线达到70条以上。争取更多领事机构、国际性组织和有影响力的国际性活动落户武汉,打造国际交往中心。努力将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办成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精彩纷呈、非凡卓越的国际体育盛会。过去大武汉主要大在开放上,历史上一度“驾乎津门,直逼沪上”。我们要更高水平引进来,更大步伐走出去,重构大武汉开放格局,从内陆城市再次走向开放前沿!
统筹提高城市发展水平
规划建设武汉长江主轴
着力推进空间优化、标杆引领,统筹提高城市发展水平。强化武汉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全面提升创新引领、交通枢纽、产业带动、要素集散功能,深入推进武汉大都市区一体化发展。发挥武汉“主中心”作用,有力促进中部崛起;发挥武汉核心作用,有力挺起长江经济带“脊梁”。
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构建“1个主城+3个副城+3个新城组群”的全域城市体系。支持江岸、江汉、硚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区提升现代服务业规模水平,支持东西湖、蔡甸、江夏、黄陂、新洲区规划建设中等规模的现代化新城。
建设世界一流的城市亮点区块。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规划建设长江新城,形成基础设施体系框架,形成支撑性高效产业雏形,努力打造代表城市发展最高成就的展示区、全球未来城市的样板区。规划建设武汉长江主轴,全面规划长江市域段,重点围绕主城区段,与交通轴线、城市阳台、防洪设施等建设相结合,建成国家5A级江汉朝宗文化旅游景区、汉口历史文化风貌街区,推进汉口滨江国际商务区、汉正街中央服务区、武昌滨江文化商务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打造城市交通轴、发展轴、文化轴、生态轴、景观轴,努力建设世界级城市中轴文明景观带。规划建设东湖城市生态绿心,建成百里东湖绿道,完成景中村改造,建设国家级生态湿地公园和国际知名的生态旅游风景名胜区,努力打造世界级城中湖典范。
打造滨水生态绿城
空气质量优良率力争提高到80%
着力推进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打造滨水生态绿城。深入实施“拥抱蓝天”“拥抱绿水青山”行动。空气质量优良率力争提高到80%。推进“四水共治”,治理水环境,保障水安全,做好水文章。新增污水管网570公里,污水处理厂尾水标准全面实现一级A排放;新增排水干网300公里,新增抽排能力1000立方米/秒;新、改、扩建供水管道170公里。构建多级生态绿地体系,新建绿道1300公里。我们要呵护好宝贵的山水资源,建设滨水生态绿城,把山水留在城市,让“武汉蓝、江城绿、百湖清”成为美丽中国的一道靓丽风景!
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
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着力推进文化繁荣、文明建设,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加快建设以琴台中央文化艺术区为核心,以武昌古城—环东湖和沙湖、汉口沿江—张公堤和园博园为支撑的“一核两带”文化功能集聚区。实施“文化+”战略,扶持文艺精品创作,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创意中心。
切实增强市民幸福感
实施城乡居民增收激励计划
着力推进富民惠民、共建共享,切实增强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制定实施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工作方案,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让市民享有与城市跨越发展相对应的生活水平。实施城乡居民增收激励计划,提高就业和收入水平。养老保险全覆盖、医疗保险补短板、住房保障提水平,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推动教育服务质量大幅跃升。推进惠民强医,推广健康管理,建设健康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