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三甲医院进养老院赔本吆喝 多数亏损贴钱运营

11.11.2015  09:42

  楚天金报讯 记者王萍 高琛琛 胡彩丽 图/本报记者刘蔚丹

  夜间不适打个电话,医生迅速上门检查;病床边,吸氧、吸痰设备一应俱全;每天早晨,护士来量血压,医生来查房。今年8月,武汉市中心医院与江岸区福利院合作,开办起省内首家医养结 合 示 范 基地——武汉市中心医院谌家矶医养结合示范院区(以下简称谌家矶院区),派驻本院50多名医疗专家来此坐诊,福利院500多名老人看病可“足不出院”。

  将三甲大医院“搬进”福利院,这在省内还是首创。如今,谌家矶院区“开张”三个月,进展如何?记者进行了走访。

   需求旺

   200张新增床位早被预订一空

  83岁的钱婆婆家境不错,患高血压多年,腰腿也有毛病。去年,她接连考察了五六家养老院,其中还包括月消费达5000多元的高端养老院,却都不满意,原因就是他们没有配备医疗救治人员和检查设备。“我的血压不稳,随时可能发病,没有医生在身边我不放心。

  今年,她听说武汉市中心医院“搬进”了江岸区福利院,一番考察后,她欣然入住。前天夜里,她感觉有些胸闷,就打了院区的24小时专线电话。医生立即上门,检查没有大碍,为她调整了用药量。“有大医院的医生在身边,我们老人才放心。”她说。

  昨日,记者在谌家矶院区看到,这里总面积达5000平方米,门诊、病房及各类先进医疗设备一应俱全,配备有内科、外科、眼科、口腔科、康复科等多个老年人常见病的科室。目前,入住该养老院的老人约有500人,平均年龄近80岁,患病率几乎100%,主要是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或脑梗后遗症等,只有约三成的老人可以生活自理。不少卧床老人,需要护理员、医护人员时时关照。这里,实际上已成为重病老人们的“最后一站”。

  江岸区福利院院长助理马莹介绍,该院已有50多年的历史,只“”难“”的困局一直存在。以前,照顾老人们的都是护理员,虽然也都是培训后上岗,但他们只具备简单的医学常识,无法提供专业医疗服务。今年与武汉市中心医院合作后,福利院“人气”暴涨,以前500张床位还偶有住不满的情况,如今已是爆满。该院打算明年扩建500张床位,其中有200张将在春节后开放,这部分床位已经有300多人排队预订。

   供给少

   武汉医养结合床位不足2000张

  “如果不是医生心细,我现在可能都已经向马克思报到了。”73岁的王国志老人调侃,他声如洪钟、面色红润,根本看不出才经历了一场“生死劫”。

  8月19日,王国志在食堂打饭,突然觉得左手无力,手里的饭盒“”的一声摔到了地上,这一幕恰巧被内科郭俊医生看到。她上前询问,王国志说自己最近老这样,走路也有些不稳,郭俊叮嘱他“马虎不得”。当天,郭俊就联系好市中心医院南京路院区的CT检查,安排好急救车后,由护士长送老人到南京路院区。CT检查发现,老人脑内有异常,通过“绿色通道”,老人无需等待做了核磁共振。检查证实,老人脑内有一个桃子大的脑膜瘤,需尽快手术。谌家矶院区医务人员协调好床位后,王国志顺利住院,10天后成功做了开颅手术。

  9月18日,王国志出院,谌家矶院区派车接回老人,在养老基地内继续休养。如今,他走路平稳,除了头上隐约的疤痕,根本看不出死神曾悄然“潜伏”。住养老院,能与医院本部实现双向转诊,做检查可走“绿色通道”,并能用医保结算,相比起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养结合”,这里无疑更进了一步。

  采访中,几乎所有的老人,都对医院入驻养老院表示“热烈欢迎”。但目前,具备医养结合条件的养老院,在武汉寥寥可数,三甲医院更是“仅此一家”。

  记者了解到,武汉市目前有全托型养老机构200余家,床位数约为2.8万张,其中医养结合的康复床位还不足2000张。全市60岁以上的老人约有115万人,按照常规比例,约有5%的老人需进行康复养老,则至少需要5.7万张床位。这样算起来,连普通养老床位数都难以满足需求,更不用提带有医疗功能的康复养老。

  对此,该市江汉区有不少尝试,先后在民族街、常青街、民权街等街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了166张康复养老床位。但该区约有9400名这类生活不能自理、失能半失能的老人,床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此外,该区的社会福利院也内设医疗机构,800张床位供不应求,需要床位的老人已排到了两年后。

   算账

   比普通养老院投入高

   兼职”医院多数亏损

  “在医院,医生是坐诊收费的,但在养老院,上门出诊和会诊都是免费。”谌家矶院区负责人魏小准介绍,为了不增加老人负担,该院区医护上门出诊、派急救车辆、预约专家、联系病房都不另收费。医院前期已投资800多万元,如今每月还要贴钱给谌家矶院区维持运营。该院院长夏家红表示,作为三甲医院涉足养老业,是迎合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的需求,更是出于公立医院的社会责任。

  但目前来看,虽然该院区也面向附近居民,但与有政府补贴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比,三甲医院的费用不占优势,在当地居民中“人气”还不高,谌家矶院区只有两三成门诊量是附近居民“贡献”。此外,对于医生来说,给老人看病,不仅需要随叫随到,还要更耐心,花在每位患者身上的时间更长,非常辛苦,但这些劳动价值往往难以体现,医生收入并不比其他院区高。

  记者了解到,类似这种医养结合的机构,仅需一般护理的老人的每月花费在1500-3000元左右,只有少数完全瘫痪在床的失能老人费用会到4000-5000元。但由于需要增加多名医生、护士以及相应的诊疗和急救设备,对医护比有一定的要求,所以比普通养老院投入高出很多,多数仍处在前期投入的亏损状态。

  武汉市中原医院去年开办了一个养老模式的“院中院”,大半年来,虽然入住率并不低,但目前还很难养活自己;上月底,江南脑科医院投入了近两千万元建成了一个高端的江南护理院,院内B超室、放射科、康复科等一应俱全,还专门聘请全科医生坐镇,但按照目前的收费标准,至少10年才能收回成本。

  江南脑科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养老院的收入包括老年人入院费和政策性补贴,而支出则主要是土地成本、人工成本、设施折旧、升级改造等。由于我国的养老金增长比较缓慢,90%左右的老人又依靠退休金养老,如果养老院的收费定价高了难免人气不够。养老行业本身已是微利,所以已做好了等待长期回报的打算。

   解困

   从社区医院找出路

   鼓励民营资本进入

  尽管医养结合存在不少困难,但面对老龄社会的到来,以及居民蓬勃的需求,毫无疑问这将是一个处在风口的朝阳产业。三甲医院涉足养老,能为居民提供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是值得鼓励的。但是,鉴于现状,让具有三甲资质的大医院大举进驻养老院并不现实。武汉市卫生计生委相关负责人在谈及医养结合工作的破局办法时称,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入手,是当前最具操作性的解决途径之一。

  目前,武汉市中心城区11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全部开展居家养老医疗卫生签约服务,即让老人和社区医生签约“结对子”,在老人不离家的情况下,完成平时的基础体检、用药指导等工作。此外,目前有56个社区医院已试点开设老年人康复床位,让有需求的老人能就近获得康复治疗。

  不过,客观来讲,由于社区医院用房面积小、人员编制少,以及缺乏相应的专科药物,基层医院目前也只能做最基本的工作,在医养结合的层面还不能完全满足老人的需求。

  其次,就是政府鼓励民营资本进入这一行业,并给予其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扶持。记者了解到,去年至今,武汉市就有颐养护理院、仁鹤护理院、中健银龄康复医院等近10家民营养老院或医疗机构获批兴建,均是看准医疗养老这一需求而设,地点多半在新城区。据了解,目前武汉市民政局对新建的养老机构或开设养老康复床位的医疗卫生机构,按照每张养老康复床位给予4000元标准进行补助,开办第二年且达到民政部门验收标准的,则按照每张床位每月200元标准给予补助;此外,武汉市人社部门将符合条件的医养融合服务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探索推进医养融合服务医疗费用政策内报销范围和办法,为老年人更好地享受医疗卫生服务打通费用报销渠道。

 

(责任编辑:连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