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壳电子许鹏:可穿戴设备将会快速普及
谷歌、苹果、英特尔等IT巨头强势介入,全球可穿戴设备产业竞争拉开序幕。“穿戴”革命加速重构全球IT终端格局,在新的产业浪潮中,浦东如何抓住市场、寻求突破?
近日,果壳电子智能穿戴CEO许鹏作客《东方财经》频道《632观察》栏目,与主持人及上海浦东新区经信委副主任汤心溢一起就“可穿戴设备:未来浦东怎么玩?”展开了讨论。
可穿戴设备3年内普及度会很高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智能手环、智能腕表、意念头箍的出现,也使“可穿戴设备”一词从“概念热”走向“产品热”。那么,一直走在科技前沿的浦东,在可穿戴领域的发展又如何呢?
据了解,目前浦东可穿戴设备产业的机遇初露端倪,在各个领域均实现了一定的积累。在整机运营领域,浦东拥有果壳电子、欧孚通信等企业。其中果壳电子已显现出较强的国内外竞争力。
早在2014年3月,果壳电子第一代智能手表Geak Watch的订单量就突破了30万台,超过了当时美国Pebble智能手表的出货量。Geak Watch第二代果壳智能圆表自去年12月份上市以来,短短5个月销量就已突破25万台,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地位。
在应用服务领域,浦东已有一批移动互联网App企业。例如,在商业平台领域的我查查、卫星导航领域的飞田通信等。在产业链领域,浦东在传感器芯片、基带芯片、射频芯片、存储芯片等领域拥有锐迪科、鼎芯等IC企业,能实现可穿戴设备专用芯片的“本地化”集成;在嵌入式软件、数据服务领域拥有梦达、中兴通讯等企业,能在专用操作系统开发与数据管理服务领域有所建树。那么,这些智能穿戴企业在浦东的“落地生根”,能否让浦东在新一轮IT变革浪潮中的实现“弯道超车”呢?
在节目开始时,上海果壳电子有限公司智能穿戴CEO许鹏首先解释了可穿戴设备的定义——可穿戴设备首先要具备与人的交互能力,除了依靠使用者的主动操作之外,还会通过设备内置的各种传感器收集各种数据,以及将这些数据处理后反馈给使用者。
许鹏还补充说明,根据不同的穿戴部位,可穿戴手表可以提供各种功能,比如智能手表可以计步,可以监测心率;智能眼镜可以侧重在图像识别,信息搜索等;智能运动产品,则对运动状态进行监测,可穿戴设备可以把各种监控、交互、反馈等功能做到淋漓尽致。
而据许鹏的判断,在2-3年内,可穿戴设备的普及程度会非常高。“虽然它不会取代手机,但是可穿戴设备离人更近,信息更加集中,应用更为垂直。随着应用的进步和用户使用习惯的变化,甚至手机也可能会进化成为一种可穿戴设备。”许鹏在节目中表示。
差距不在产品和技术而是品牌
2012年,谷歌智能眼镜惊艳亮相,由此,将眼镜做成智能设备的想法带来一连串的连锁效应——手镯、手表、耳环、腰带、内衣、袜子等都在成为厂商搭载智能系统的目标,智能穿戴产品集中爆发,各路企业纷纷进军智能可穿戴设备研发,争取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分一杯羹。2014年9 月 10 日,苹果公布了传闻已久的可穿戴设备 Apple Watch,并定义为健康和健身的全能搭档,掀起了一场可穿戴设备的热潮;2015年1月7日,英特尔推出了一款与纽扣大小相仿的硬件Curie,计划借此全面进入可穿戴设备市场。各大企业的加入,使“穿戴”革命正在酝酿一场IT终端领域的新变革。
在回答主持人关于浦东以及中国本土企业如何与这些大的跨国企业展开竞争的提问时,许鹏表示,中国智能穿戴企业在技术研发和产品理念与国外同行相比,并没有落后,甚至在某些环节还有一些领先,只是在品牌影响力上,还有一些差距。不过许鹏也补充说,这种差距最终可以用产品品质来弥补。“让产品在市场中说话,所以果壳智能圆表在工艺上不惜工本,同时与传统表业合作,在生产过程和供应链的选择上做到最高要求。”
一直关注研究智能穿戴行业的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吕宝粮,也提供了自己的观点。吕教授认为国内企业可以实行差异化竞争战略,考虑国家需求和地区需求,“比如上海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企业生产专用智能可穿戴设备,比如老人的家庭护理、监控等等,政府在这方面可以提前规划,并针对性孵化企业来做这些事情。”
在节目中,上海浦东新区经信委副主任汤心溢也表态,中国日新月异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产业是中国信息技术领域水平提高的证明。政府会加大推动信息技术基础领域建设,包括集成电路、操作系统和核心电子元器件等等。在智能可穿戴领域把上下游产业链聚集好,组织好,发挥更有效的作用,推动标准的制定,帮助企业培育市场,同时政府也提供了产业扶持基金,鼓励企业在创新发展方面走出新路。
(实习编辑 朱蓓霞)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稿件来源为: 青海新闻网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