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花香漓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26.05.2018  20:25

        央广网绍兴5月26日消息(记者曹美丽 李佳 李竟成 尧遥)“我们要建设千亩花市,现在已经有1000多个经销大户报名了……”近段时间,浙江省绍兴市漓渚镇党委书记裘剑平连着往昆明、广州跑,他向在外经销花木的漓渚人发出邀请,希望他们回家来创业。这一号召,当即得到了众多花木大户的积极响应。 

  千亩花市,是漓渚打造田园综合体“三千工程”的核心项目。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田园综合体的概念。有着2000多年种兰历史的漓渚镇,成为首批15个田园综合体试点之一。 

花团锦簇的棠棣村办公楼

  “漓渚之所以能成为试点,和我们的优势产业是分不开的。”在漓渚镇棠棣村的兰花馆里,展示着棠棣人挖兰、种兰、卖兰的悠久历史和成就。而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越王勾践种兰渚山”的记载。漓渚,正处于渚山脚下。 

  渚山有名兰,山脚下的漓渚人便靠山吃山,以种兰、卖兰为生。陆游诗中的“君不见城南卖花翁,以花为粮如蜜蜂”,正是宋时漓渚人卖花的真实写照。 

  而在漓渚镇棠棣村,95%以上的村民从事花木产业,95%的土地用来种花木,95%的收入来自花木产业。

漓渚人曾经种出天价兰花 

  今年72岁的张菊英老人,便是其中一位典型代表。 

  “我们家祖祖辈辈就是种兰花、卖兰花,我们村里的人也都一样,都做花木生意。”上世纪70年代,刚成家不久的张菊英迫于生计,冒着“投机倒把”的风险,和村里的妇女一起,用扁担挑着五六十斤种的兰花,偷偷坐着绿皮火车,到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卖花,换取粮票维持生计,而这也成为漓渚人早期闯市场的生动写照。 

  如今,已经72岁高龄的张菊英依然保持着种花的习惯。她的两个儿子也继承了祖业:大儿子在隔壁镇流转了20亩土地种茶梅和五针松,一年自己种植花木销售十多万元,帮人经销近百万;二儿子在广州开花市,刚刚花了上百万元修建了农家别墅。

记者采访张菊英老人 

  依靠花木这一产业,漓渚的花农富了,村庄的建设越来越好了。走在漓渚镇棠棣村的村道上,沿着溪流修建的水泥路蜿蜒而又整洁,一幢幢漂亮的农家别墅掩映在鲜花绿树之间,别具风味。 

  但漓渚人显然不仅仅满足于此。 

  依靠花木产业,虽然富了花农,但村集体经济实力怎样才能更强?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漓渚该怎样才能做成乡村振兴的样板?新时代新征程,漓渚镇自我加压,酝酿新一轮转型升级。 

  “乡村振兴,前提是产业兴旺。”对比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和乡村振兴战略,漓渚镇党委书记裘剑平认为,其本质都是一致的,就是要做到“产业兴、农民富、村庄美、环境优”。“如果这四个方面得到了,那乡风就一定文明了。” 

  “花香漓渚”田园综合体成为漓渚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抓手。在这份田园综合体的规划里,漓渚镇提出了“三千工程”:千亩花市、千亩花苑、千亩花田。 

  花市,指的是花木交易市场。“花市是田园综合体的核心,我们旨在打造全国一流的花木交易市场”。按照目标,漓渚镇要把散落在全国各地经营花木的6000多名漓渚人引回家乡,助力打造中国最大的花木交易平台。镇政府则统一流转土地,统一规划场地。棠棣村、棠一村、棠二村、六峰村、红星村和九板桥村6个村共同出资1800万元,成立公司,参股市场,从中分红。 

  52岁的钱惠平是首批报名的经销大户。在昆明拥有花市,在兰亭租了20亩地种花木的他,积极响应镇里号召。“有了花市,平台更高了,漓渚的花木品牌就能叫得更响,以后会发展得更好。” 

  千亩花苑,则围绕漓渚独有的兰花资源,打造兰花集聚地,形成“中国春兰看浙江、浙江春兰看绍兴、绍兴春兰看漓渚”的品牌效应。

漓渚镇千亩花海规划图

  在漓渚镇棠棣村,一块块分散的丘陵山地,被改造成了高低错落的连片农田。农田旁,一块彩色的千亩花田规划图格外引人注目。在规划图上,花田被分成了彩色稻田、樱花大道、向日葵花海、瓜果长廊、羽扇豆花海等多个区域。

  “我们的设想是通过花海,吸引人气,最终让他们住下来。”漓渚镇党委书记裘剑平介绍说,今后的漓渚,要紧抓花木这一优势产业,逐步向农旅结合转型,“吸引人气后,接下来发展民宿、智慧农业,进而引进农旅、文创等产业。

  如今,千亩花市已经完成土地流转,千名经销户积极报名参与;千亩兰苑已经初具规模;千亩花海则已播下种子静等花开。“漓渚的明天,一定会成为城市居民向往的地方。

三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
   着力推进乡村“五个振兴”    ——三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