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离“修炼”成人还有多远?
新华网北京11月24日电(记者赵晓辉、杨维汉、华晔迪) 很多人都玩过“找不同”的图片游戏。北京大学智能机器人开放实验室主任刘宏说,在两张图中找出五个不同之处,他自己通常需要两分钟,但他研制的图像识别机器人,只需要不到0.1秒。
在某些方面,机器人的“智商”似乎已经远超人类。那么,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机器人是否会无限接近人类并最终“修炼”成人?
单项能力机器人胜出
“乘车人如果突发疾病,汽车能够感知到,并自行开往医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正在研究的智能汽车,基于轮式机器人,在过往试验中,应用轮式机器人的大客车已经成功实现在实际道路上自动驾驶,“未来人和汽车,就像人和马的关系,机器人能像马一样感知人类。”
正在举行的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两位知名专家向观众描述了两款不同功能的智能机器人。
“在一些单项能力方面,机器人实际已经超越人的智能。”日本工程会院士、合肥工业大学先进智能机器研究院院长任福继说,比如日本的仿人机器人、美国的猎豹机器人、德国的工业机器人、Google的无人驾驶汽车、IBM的Watson系统等。
以无人驾驶汽车为例,李德毅告诉记者,采用轮式机器人的汽车,自动驾驶差错事故率数量级仅仅为10的负5次方甚至更低,这要比真人驾驶的差错率低至少两个数量级,这意味着轮式机器人的驾驶普遍安全性大大高于真人驾驶。
现实生活中投入应用的机器人在许多方面能力也已远远超越人类。以在招商银行等众多银行投入应用的“小i机器人”为例,负责人朱频频告诉记者,“小i机器人”通常能同时应答服务100个客户,而人工则顶多同时应答3个客户,人工对客户服务的响应时间以分钟计,而机器人的响应速度能达到毫秒级;不仅如此,机器人能提供多达1000项服务,为人力所不及。
30年后机器人智能全面超过人类?
“你在听课,机器人在帮你订机票、安排午饭,打理你的日常事务,它可以替你深度挖掘和学习,与人互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飞跃说,机器人的发展今后会进一步走向智能自动化,以后会有软件机器人、知识机器人、学习机器人,还有很多机器人和人类一起生活。
有专家在大会期间甚至预测:“机器人智能水平有望在2045年全面超过人类。”
这真的能实现吗?“机器人在深度学习、识别能力方面已经超过人类,但是在情感方面可能还不如刚出生的小孩,从这一点看,机器人距离‘人’还很远。”清华大学教授孙富春说。
现场一款情绪机器人吸引了人们。情绪机器人有着与人相近的面容、肌肤、体态和声音,在程序控制下,还可以模仿人的动作、表情,甚至在说话、唱歌和表演时也能自由表达喜怒哀乐各种情绪。
不过,据孙富春观察,情绪机器人的表情比较僵硬,机器的元素更多,人的元素很少。他指出,目前机器人研制的理论和实现功能的做法,跟人有很大不同。比如,人的运动是由大脑发出指令,指挥肌肉带动骨骼,而机器人基本上都是骨骼先动。又比如,模拟真人的机器人的皮肤目前主要作用还只是保护功能,而不具备人皮肤的感知功能。
尽管科技的发展会带来无限可能,但是在此间专家看来,机器人要达到能与人同样的智力水平,依然困难重重。一方面,现有机器人基于的理论和技术相对独立,缺乏复杂综合的考量。比如,当前能够做出一个机械手臂实现抓瓶子,但如果要同时拿一支笔,就会非常困难。另一方面,现有的信息传输技术无法支撑和人一样复杂的认知能力。比如,人的手一秒钟产生的信息量能达到几十个G,这样海量的信息要实现感知、传输和分析,依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机器人发展不能偏离服务人类的初衷
当人们热衷于比较机器人与人的差距时,一个被忽视的问题是:人类为什么要研制机器人?是为了取代人类吗?
在产业界人士看来,研制机器人的初衷是协助人类工作、生活和学习,机器人的本质还是机器,而不是人。
百度公司大搜索总产品架构师景鲲认为,机器人距离具有情感依然十分遥远。从企业角度看,机器人的研制关键在于是不是能走入人们生活,能不能真正帮助人类解决问题,这才是机器人研制和存在的核心。
IBM大中华区首席技术官沈晓卫也认为,从研究角度看,开展机器人类人脑的研究很有必要,但目的是要去解决目前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包括医疗、教育、环境等各种问题,而不是取代人脑,替代人本身。他举例说,以癌症治疗为例,每年全球都有数以万计的论文发表,任何医生都不可能去读遍这些论文,研制机器人就是要运用机器人的认知系统,去协助医生给病人看病,解决实际问题。
“机器人与人,可以形似而神不似,也可以神似而形不似,当前应更多研发的不是人型机器人,而是神似形不似的机器人。”李德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