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在国产剧中看到更多国产品牌

11.05.2015  11:27

    前不久,李克强总理到中科院和中关村考察,媒体报道的一个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看大家拿的手机,很多都是外国品牌啊!”看着科研人员争相高举拍照的手机,李克强笑着说。一位女生马上喊道:“总理,我用的是国产手机!”李克强说:“没错,你的手机是‘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但它的操作系统,包括源代码,都还不是中国研发的,还称不上‘Created in China’(中国创造)啊!

    触屏时代,如果说普通人关注的是不同品牌手机之间的性价比乃至背后的身份消费,而总理关注的,无疑是从民族品牌发展的角度,思考手机产业之上“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差距。

    坦白说,在手机日益普及化的今天,面对国内巨大的消费市场,尽管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国产手机还没有引领时尚潮流,远未形成“现象级”消费。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有媒体盘点国产剧中出现的手机品牌,结果在没有广告植入的情况下,国产剧里面几乎全是外国品牌当道。相反,韩剧里人们用的几乎百分之百都是该国品牌手机。韩剧的选择,当然不是简单被“爱国心”驱动支持国货,也不光是靠着用角色带动人们更崇尚国产品牌,根本上,还是离不开“国货当自强”。当然,这背后有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过去韩国的电子产品和汽车行业亦不成熟,后来也是靠逐步发展、改革创新赢得了韩国人的青睐,加上对民族品牌的自豪感,久而久之,选择自己本土生产的产品也就成了习惯。

    类似还有日本。上世纪70年代,日本为了在“日本制造”中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政府不断扶持,促进品牌的创造和需求相互影响,使日本在很短的时间里涌现出一大批世界知名品牌。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事实上,近年来,在众多场合,人们纷纷展现着对国产品牌的偏爱,比如去年彭丽媛访欧使用国产手机拍照,不仅提高了产品的曝光度和影响力,展现了国家软实力,更形成带动效应,激发了人们对国产品牌的认同感,获得普遍赞誉。

    毋庸置疑,无论是国产手机,还是其他“中国制造”,品牌的做大做强,不仅靠情怀的培育与影响,根本上更需要背后巨大的创新与创造能量,通过“中国创造”改变价值产业链中的低端地位,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以形成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肖杨)

(见习编辑 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