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到跟模仿说再见的时候了

30.05.2015  11:28

  近日,为迎接110周年校庆,复旦大学发布了新版官方宣传片,但随后被指与东京大学2014年的宣传片高度相似。面对舆论的质疑,宣传片制作人滕育栋回应称,摄制团队的确较多参考了东大短片的叙事方式和表现手法,愿意坦诚地接受校友们和所有关心复旦的人的批评和质疑,并对这部片子给学校声誉造成的伤害深感自责,表示真诚地道歉。

  一部代表学校形象的宣传片,不仅没有展示出学校的良好形象,反而令学校蒙羞,这样的结果,恐怕当初并不在校方和制作团队的意料之中。作为中国知名学府,本应该最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抄袭丑闻的曝光让人震惊之余,很多网友难掩失望与愤怒的情绪,强烈谴责抄袭行为。

  几乎一边倒的声讨之中,也有些网友指出,复旦固然失了体面,但模仿似乎是发展必经的阶段,比如被抄袭的日本,也曾经以模仿起家,某种程度上,模仿是创新的开始。这样的分析,在目前国内的公共讨论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似乎也不无道理,但不难发现,把抄袭说成模仿,把模仿与创新的关系搞复杂的理论,其实是为模仿的合理性做辩护,本身就是对创新的错误认识。

  眼下,“山寨”,实际上就是模仿正成为困扰中国制造的瓶颈,市场上充斥着大量外观仿照名牌产品的山寨货,而“山寨”文化的泛滥几乎无处不在。不仅是制造业,在文艺创作领域,一味地模仿与“借鉴”也大行其道,从建筑设计到广告、电视节目创意,从文学、音乐、动画到影视剧,无论是有所借鉴还是大量照搬,无论是抄国外、抄同行还是互相抄,一切需要创作的东西似乎都离不开已有的模板,模仿成风。

  模仿的大量存在是客观事实,但并不意味着模仿必要而合理,相反,模仿策略在市场取得成功的局面,对坚持创新有百害而无一利。试想,如果企业只需要简单模仿就能获取客观的利润,市场对山寨产品也高度认可,谁还会付出不菲的时间、经济和智力成本致力于创新?尤其是对那些以创新为最大卖点的中小创业者,对模仿的容忍与默许就是对他们最大的打击。

  要激发出创新的活力,如果不摆脱对模仿的依赖,就无法真正起步。目前,中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在不断加大,让抄袭与模仿承担高昂违法成本,更重要的是,社会舆论不能再给模仿留有容忍的空间。只有从不同行业的内部到消费受众都以山寨模仿为耻,对山寨一票否决,让山寨无地自容,才能为创新扫清障碍,让创新得到有力的支持。在这个意义上,相比于一些极力遮掩或狡辩的企业与个人,复旦直面丑闻的态度至少表现出了对创新的尊重,也值得肯定。

  无论如何,作为崛起中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经到了彻底告别所谓的“学习”阶段的时候。依靠模仿换来一时的经济利益的时代不值得留恋,寻求充满中国智慧的创造之路,重新给中国制造和中国出品定位才是面向未来的方向。(李杏)

(见习编辑 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