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昨日头版头条聚焦武汉 光谷激活第一生产力
(长江日报记者 肖娟)昨日,人民日报以《借制度之力强科技之体武汉光谷激活第一生产力》为题,在头版头条“创新·驱动发展”专栏,对武汉光谷机制体制创新成果进行报道。在当日该报8版,更用2000余字篇幅,剖析武汉光谷在“引资”、“引智”上勇于政策创新,为培育创新创业沃土做出了巨大成绩。
人民日报昨日头版头条报道称,光谷是国内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为做好“科技实力”转化为“经济实力”这篇大文章,解决科技人才创业的一个关键问题,光谷在“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上进行了探索改革,先行先试。
将于今年3月1日施行的《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明确规定:区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的科技成果,可以自主处置;科技成果形成后1年内未实施转化的,在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项目完成人书面告知单位后可自主实施转化,转化收益至少70%归项目完成人。正如示范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达的期待,“要让人一看这个制度设计,就有来创业的冲动”。
报道称,武汉光谷通过机制体制的步步突破,释放了创新的巨大活力。武汉光谷企业“高成长20强”,清一色全是科技创新型企业。2014年,东湖高新区新登记科技型企业4293家。如今,光谷已成为全国孵化器规模最大的高新区,孵化器面积3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近3000家。
人民日报昨日8版的通讯中,从3个方面深度剖析了武汉光谷如何培育创新创业沃土,一系列政策创新如何成为科技成果冲向市场的“发射器”。
不唯“招大商、引大资”,武汉光谷更看重科技成果落地转化。近年来,通过“黄金十条”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光谷吸引大批科技人员投身经济建设。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医生欧阳晨曦以人造血管项目成立公司,因入选“3551光谷人才计划”得到支持,没投一分钱,5年来公司资产已达500万元。
转化收益至少70%归成果完成人,激发科技人员创业热情。武汉光谷在科技成果收益权上的制度突破,让31岁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理系博士曾建华得以注册公司,生产抗衰老护肤药妆。公司核心抗衰老技术是“还原肽”,来自他的博导陈建国教授。依据“黄金十条”,经陈建国教授同意,公司每年向母校支付15万元专利使用费就可使用该技术研发护肤品。
引资不搞“嫌贫爱富”、“抓大放小”,让小微企业根植沃土快速成长。武汉光谷每年遴选100家“光谷瞪羚企业”,在政府采购、企业融资、创新平台建设、发展空间拓展等方面给予支持。
责编:李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