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救命钱”发挥最大效益
“多亏新农合,救了我的命!”2012年12月,34岁的江夏区五里界东湖村农民金则锋被确诊患慢性白血病,每年需化疗6次,面对高额治疗费,他一筹莫展。新农合让他重燃希望:去年,住院花去23万余元,新农合报销10万,大病保险报销1.67万元;今年住院已花去4.2万元,新农合报销1.79万元,新农合大大缓解了他的经济压力。
像金则锋一样,我省有3925万农民参加新农合。去年,不少农民反映,在大医院看病贵,报销少,看不起。对此,省卫生计生委将提升新农合保障水平作为承诺的重要内容,排在第二项。去年以来,先后出台相应政策:将重大疾病病种从20种扩大到22种;启动实施新农合大病保险和门诊重症报销。
患有儿童先心病、肺癌等22种重大疾病的参合患者,住院费用报销比可达到70%;患有恶性肿瘤、肝硬化等20类重症的参合患者,在门诊开药也可享受不低于60%的药费报销。对于所有参合患者,凡是新农合报销之后政策范围内住院治疗自付费用超过8000元的,均可享受二次报销。截至目前,全省共有12.7万人获得新农合大病保险,报销总金额为63181.71万元,单人次获得最高补偿金为33万元。
组建医联体 缓解看病难
“从大医院转到社区医院,费用少了,效果不减!”汉阳的蔡师傅患了慢性支气管炎,每年住院五六次。不久前,他再次发病,在武汉市五医院度过危险期后,转入五医院“直管”的二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康复治疗。
蔡师傅感觉很满意:五医院的专家每周到社区查房,及时掌握病情;社区报销比例大,大医院住10天要花2000多元,在社区住了6天,只需自付200多元。
这份满意源自于医疗联合体的组建。2008年,五医院联合汉阳的二桥街、琴断口街等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区域医疗联合体”。大医院的专家到社区坐诊,居民实现了“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
去年,该模式在我省大规模推广。截至2013年底,省内各地共组建医疗集团/医疗联合体102个。
省级审批100%办结
去年9月,省卫生计生委正式挂牌。接踵而至的是机构的调整、人员的变动。变革,是否影响到为群众办事的效率和服务能力?事实证明,该委办事效率不降反升。去年,省级行政审批及时办结率达到100%,政务服务大厅上半年评价满意率达99.9%。
2013年,省卫生计生委清理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保留省级行政审批项目15项,实现了行政审批零收费。确定了专门处室负责行政审批,做到“一个窗口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理”,精简审批流程,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办事。
去年8月至今,该委共受理各类卫生许可、审批、备案共计11235件,办结11215件,办理“行政审批大企业直通车”36件,行政审批回访62人(次),办理“行政审批办件的快递送达服务”130余件,受到国家卫生计生委领导、省纪委(监察厅)的肯定。
(来源:《湖北日报》2014年7月18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