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报道:蔬菜大县破解菜贱伤农
湖北日报讯 记者胡琼瑶 实习生丁金凤 通讯员刘朝辉
“北有寿光,南有嘉鱼”。嘉鱼,湖北蔬菜大县、全国蔬菜生产供应基地,年产蔬菜148万吨。正因为“大”,“菜贱伤农”时也伤得特“重”,2011年春夏之交,青菜遇“熊市”,嘉鱼包菜滞销,成片烂在田头,农民叫苦不迭……三年后的今天,同样面临熊市,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销售有条不紊,农民多了几分从容和淡定……
这三年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一样的寒流,不一样的结局
从去年12月至今年5月,正值嘉鱼包菜上市期间,整个国内市场行情一直低迷,然而与三年前不一样,这里几乎没有滞销的现象发生。农民早早把菜收了,一门心思栽植下一季的冬瓜。
4日,记者在潘家湾镇潘家湾村看到,村民杨先禄完成了最后一笔订单,把10吨包菜发往吉林。
“今年行情虽淡,但总算能卖掉保个本。”杨先禄对记者说,“牛市”时赢利,“熊市”时不亏就是赚。
也有农民赚了钱。潘家湾镇四邑村蔬菜大户张太军说,他种植2200亩水果型甘蓝,一斤能赚2毛钱左右,这一季净赚二三十万元。经过当年那场滞销风波,张太军先知先觉,更新了品种,他的特色菜在白沙洲市场供不应求。
嘉鱼县农业局副局长邱向连介绍,“全县约100万吨包菜全部消化了。”
种好菜,更要卖好菜
嘉鱼蔬菜基本以鲜销为主,大量的蔬菜,在短时期内是如何消化的?
在潘家湾镇蔬菜交易大市场,我们找到一些答案。这是一个占地300亩的交易大平台,分隔成称货区、交货区、发货区、服务区等,设施完备,功能齐全。大市场的东家是金润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近3000万元,是去年嘉鱼县引进的一家民营企业,也是该县首家蔬菜交易大市场。
“哪里需要货源,什么价格,一查便知。”市场负责人杨志颖介绍,全国大型的蔬菜产地实行了网上互通,他们借助“农信通”蔬菜生产信息平台,第一时间把价格信息传递到蔬菜经纪人手中。牌洲湾镇包菜经纪人赵忠连时刻关注价格变化,一有行情赶紧出手,今年他已贩卖包菜一万多吨。
据了解,嘉鱼蔬菜主要发往东三省,与东北大棚蔬菜差异化竞争。记者看到,江湾物流,交通物流等物流公司已经在市场上设置了办公地点,“东北专线”、“辽黑专线”等宣传字样赫然在目。这里,既是交易市场,也是物流中心,一天最高交易量可达5000吨。“几乎没有滞留的,菜一运过来马上发出去。”
今年,嘉鱼县成立了5个蔬菜营销协会,通过全县3000多名经纪人,在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蔬菜销售商口,与22个省级大型农贸市场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形成了全国性蔬菜营销网络,不仅让农民“种好菜”,更要“卖好菜”。
痛定思痛,转型提质
可以说,三年前嘉鱼菜农的眼泪,换来了他们今天的从容。
痛定思痛过后,是顿悟。“品种单一,生产粗放,信息闭塞,销售必然受阻。”嘉鱼县蔬菜产业协会副会长陈浩直言不讳。
嘉鱼县委、县政府意识到,这个发展了几十年的传统产业,面对市场洪流,脚步已有些蹒跚,转型提质刻不容缓。
调结构,优模式。县政府每年从有限的财力中拿出500万元扶持设施蔬菜建设,每个大棚补5000元,近三年来,全县设施蔬菜面积年均增长20%以上,2013年达到2.6万亩。
大市场,大流通。改变延续20多年的零散交易模式,招商引进民营企业,在潘家湾建设全县蔬菜集散中心。农业部门及时发布监测预警信息,指导农民合理安排蔬菜生产。
争项目,促发展。省级露地蔬菜示范区项目落户嘉鱼,露地菜与大棚菜两翼齐飞。蔬菜育苗中心项目,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育苗方式,降低育苗成本,也有利于推广新品种。
蔬菜滞销的寒流似乎每隔几年都来一波,如何最大限度地规避“菜贱伤农”?
嘉鱼是一个鲜活的教材。找准症结,自我开刀,变被动为主动,冲破资本、信息、理念、营销方式的局限,把农民从农耕时代带入信息时代,纵使风浪来袭,又何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