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学堂】你一定会成功的
作者:雷爱文
我之所以愿意把我从求学到工作的一些经历讲出来,是希望大家知道我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到今天,作为青年教师在学术上取得初步的成绩。我不奢望这些经历与想法能够影响所有的人,当然“影响大家”也不是希望大家都去走我曾经走过的路,而是希望这些想法在不同的人心中产生一定思考,那我分享的目的就达到了。
我分享的主旨是:你一定会成功的!我的人生信条:安、钻、迷。安是指安心,钻是指钻研,迷是指痴迷,这是导师当年给我的馈赠,愿你们能用行动去践行、丰富这三个字。你们随时随地可以问自己:我在哪个字,安?钻?迷?
我可以,你也可以
我是农民的儿子,出生在江西高安杨桥前村,1991年高考考上安徽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开学前夕,我独自一人搭乘开往淮北市的绿皮火车,来到陌生的城市与校园。4年后,我到了中国学术研究最负盛名的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进行研究生教育。5年后,我到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读博士后。最后,我到了世界著名学府斯坦福大学做研究助理,完成了作为一名学生受教育的历程。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现在的淮北师范大学),很多安徽本省同学几乎都不知道这所学校。无论名气、师资规模、历史底蕴还是校园环境,都无法与武汉大学相提并论。
面对武大学子时,我心里满是羡慕,羡慕你们比当时的我拥有更高起点。要说我和武汉大学的缘分,那也的确可以把时间拉到1991年,年少轻狂的我相信:考取武汉大学轻而易举。你们能站在武大的起跑线上,要相信自己,也一定可以走进哈佛大学、麻省理工等世界名校。
“安钻迷”了吗?
我小时候的理想,是做一名科学家。现在的我,是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的一名教授。我刚进大学时,也没想清楚自己将来要干什么,非常迷茫。不过那时的我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并且在感兴趣的领域专注认真地学习,曾在安徽省大学生计算机竞赛中取得第一名。尽管这个奖项与我现在的工作领域关系不大,但我认为,它是对我那段时间努力涉猎的一个回报。
大二时,我遇到了影响我至今的凌可庆老师(并不是一个很有名的人),他是我的有机化学实验老师。我动手能力较强,每次做实验都可以很快结束,他就和我聊天,问我将来想干什么,我说考研。他问准备考什么,我说不知道。他说,那就考有机化学吧。我说好。就这样,有了我今天的有机化学生活。
那段考研的日子,我每天在图书馆看专业教材简直如痴如醉,经常是带着几本书坐在图书馆里从早到晚看一天,直到管理员提醒我其他同学都走了,要闭馆了,我才知道要离开。离开图书馆,迎着日落的残辉,回味着学到的东西,那段学习时光对我来说太值得回忆了。
以前,我不知道如何评价自己是不是对某件事感兴趣,实际上有一个方法:用“安钻迷”来检验评价——我安心了吗?我钻研了吗?我入迷了吗?很容易发现问题的答案。
眼光是关键
仍然记得高中时和父亲在冬日晚上的睡前对话。父亲说,“儿子,高中考不上大学,就跟我回家种田,我们家穷,没有钱给你复读。”我回答他,“ 那不行,你就我一个儿子,我没考上,我们就卖掉一间房,一间一间地卖,直到我考上大学为止。”
这是我当时的眼光,我要上大学,在所不惜。高考后,上了不理想的大学,我知道自己要到名校去读研……就这样,一步一步,我有了和世界顶级科学家对话的机会。
眼光的培养和形成非常复杂,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如果想从事学术,能上世界名校,与世界著名科学家对话,会有非常大的启迪。
能吃苦也很重要
刚到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时,我要组建自己的实验室。每一条水电线路和每一台仪器设备,都是我带领学生搭建完成的。为了建成实验室的气路,我经常去大东门的机电市场淘选油泵。
实验室建成后,我和第一批学生一起大干快上,激情有如大炼钢铁。那时我们几乎每天工作到凌晨两点甚至四点。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寒冷的冬夜,我会在办公室用电磁炉煮挂面,加上“秘方”——生抽和香辣油,煮成一碗碗香喷喷的美味面。我们一起享受“美味面”的同学达十几人之多。我想,不管将来成就如何,那场景将永镌我脑中。
刘强获邀参加诺贝尔奖得主大会,陆庆全成为德国科学院院士的学生……凭着这股吃苦耐劳的劲头,学生也都成长起来。(作者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高等研究院副院长)
(稿件来源:武汉大学报1383期3版 编辑:肖珊)
http://newspaper.whu.edu.cn/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