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承、创新、发展】为国际学生打造来华留学之家

22.11.2018  10:01

揉面、盘馅儿、擀皮儿、包饺子、煮饺子一气呵成,这是湖北大学国际学生的聚会现场(见图一、二);绘脸谱、制羽扇、做中国结、舞龙舞狮,这是湖北大学国际学生的选修课写真;赛龙舟、弹琵琶、拉二胡、打太极拳,这是湖北大学国际学生的文化体验活动实况……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背景下,近年来,我校国际教育学院在对国际留学生的培养中不断改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学院依托自身及周边本土优质教育资源,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国际学生的日常教学和管理中,通过开展各具特色的文化课程以及文化体验活动,提升国际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受力、接受力和喜爱度,为国际学生打造来华留学之家。

图一

图二


传统文化教育走进课堂

“‘日’‘月’‘目’……这些中国汉字最初都由象形字发展而来。”11月9日,国际教育学院留学生“硬笔书法”的课堂上,周厚洪老师正在为留学生们介绍中文汉字的历史。“这门课虽是书法课,但我会按‘认字——写字——识字’的顺序教,认字是基础,写字是课程内容,识字则是讲文字背后的中国文化。”周厚洪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国际学生来华留学,除了学习技能,认识和学习中华文化是最重要的部分。

在国际教育学院,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一直是国际学生必学的内容。2018年以前,学院是通过每学期16次系列讲座,以口头讲述、图片展示的方式,向国际学生展示了中国传统手工艺、戏曲、传统服饰等文化内容。“虽然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但是由于没有一个系统的授课计划和课程体系,学生参与感不强,学习过后往往对很多内容感到似是而非。”学院负责留学生课程安排的教师张凌反思道。

2018年上半年,经过与学校教务处的协商讨论,结合学院老师们的前期调研,国际教育学院把国际学生喜闻乐见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从过去采用的系列讲座的形式正式扩展成为公共选修学分课,并编排进学院的教学体系之中,开设了龙狮舞、硬笔书法、传统手工艺三门课,每周各上一次课,每次课两个课时。根据课时长短,开课16周的硬笔书法和传统手工艺占2学分,开课8周的龙狮舞占1学分。

来自柬埔寨的国际学生郑嘉恩已来到湖北大学一年,上学期修过部分传统文化课程的她这学期又再次选了这些课程。“这些传统文化选修课都太有意思了,每一门课我都会去上,而且我想学习得更熟练一些。”郑嘉恩说,她留学最初只想体验中国风景,现在却对中国文化着了迷。

张凌介绍,国际教育学院主要是结合校内特色优秀教学资源为学生们开设传统文化教育相关课程。此外,学院还不定期开设了一些专题课程,邀请校内外老师进驻课堂。今年5月,学院邀请了“楚陶”品牌的创办者2015级校友汪建为学生们讲解马口陶器,留学生还进行了现场陶器制作 (见图三)。

图三

图四

传统文化教育亲近生活

2018年3月,在国际教育学院举办国际学生中文歌曲的比赛上,一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被来自巴西的两位留学生演唱得别具一格。身材魁梧的宋文博轻巧地挑拨琵琶,与手弹吉他低声吟唱的李萌一同上演了别样的“铁汉柔情”。

据悉,在我校,国际留学生们每年可以参加20余项这样的文化体验活动。3月,他们齐聚景德镇,欣赏“瓷都”的魅力(见图四);5月,他们问道武当,寻迹隆中,体验文化圣地的底蕴……学生们只要通过学院公众号“湖大国教”报名即可参与。今年端午节的第七届朝天吼国际龙舟漂流大赛的60个名额,在消息发布后的2小时内被一抢而空。

国际教育学院开展了文化赛事类的文化体验活动。近年来留学生们获得武汉职工健身气功表演赛金奖(见图五)、第三届“留动中国”———在华留学生阳光运动文化之旅(湖北赛区)团体总分第六名、第七届朝天吼国际龙舟漂流大赛个人第11名、15名、16名…… “国际学生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感在不断的提高。”学院副院长胡晓燕说。

图五

同时,学院尽可能让留学生们体验中华传统节日。每逢佳节,国际教育学院便组织留学生们过中国节,感受中国传统节日氛围。今年3月2日,为庆祝元宵节,国际教育学院的老师们为来自哈萨克斯坦、越南、巴西、韩国、英国、乌克兰、俄罗斯等国家的150余名留学生准备了黑芝麻馅汤圆,让他们感受中国传统佳节的暖意。

此外,为提升留学生们对中国文化的体验感,增强他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国际教育学院专设了中国传统文化交流体验室,其中设有琴棋书画茶等文化体验项目。当前,这是不少国际学生课余常去的地方。“我经常在文化体验室跟着周老师学毛笔和书法。”巴西留学生宋文博说。来中国仅一年多,他就已经学会了弹琵琶、拉二胡和茶道。他告诉记者,在巴西时他就学会了咏春拳,正在打算学习向往了两年的古琴。

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管理

2017年10月,郑嘉恩作为一名语言进修生来到湖大。刚到湖大时,因为语言不通,生活差异大等多方面原因,郑嘉恩感到非常不适应。

如今,一年过去了,她活跃在国际教育学院的各个角落。“我的课余生活特别充实,几乎所有学院组织的活动和课程我都会参加。在集体活动中,我结识了很多朋友,现在国教院的老师和学生几乎没有不认识我的。

文化冲击带来的不适应是许多国际学生面临的难题。”副院长胡晓燕介绍,国际学生千里迢迢来到中国,面对的事物大多都是新鲜的,但是随着来华时间的增长,学业的压力、思乡的感情、文化的不适应逐渐暴露出来,部分国际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国际学生赴武当、襄阳体验中国文化

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公共选修课和文化体验等活动,帮助国际学生了解了中国文化,丰富了他们的课余时间,使我们在集体活动中相互熟悉,互相交流,师生关系也更加融洽。”胡晓燕介绍,当前,国际教育学院拥有30多个国家的国际留学生,学院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借此将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凝聚到一起,既加强了学院对国际学生的日常管理,又使留学生们感受到“”一般的温暖。

近年来,国际教育学院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拥有出色跨文化能力的国际学生。来自巴西的凯玲回国后在CCTV拉美站工作,来自印度尼西亚的赵小文现于vivo印度尼西亚分公司工作,来自泰国的陈威良则在世界五百强企业埃森哲的大连分公司工作。

目前在我国有接近49万国际学生,每年有400余学生来到湖北大学。针对国际学生我们除了讲授汉语语言和专业知识之外,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和体验也属于我们的教学重点,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可以讲好中国故事,培养一批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友人。”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张海谋表示,未来学院将不断加强国际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化和常态化,以培养具有国际教育背景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逐渐形成多层次、多方位的来华留学生培养创新体系。

原文链接:《湖北大学报》第1165期。
http://hubu.cuepa.cn/index.php?release_id=136461&paper_id=624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