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故事】“等妈妈拔管后,我才敢出院”
新闻网讯(通讯员龚雨西、杜巍巍) 2月初,68岁的张婆婆和儿子郭先生不幸同时罹患新冠肺炎,先后入住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同一病区。郭先生很快治愈,老人却因病情危重气管插管生命垂危。郭先生反复恳请医院让他在隔离病房多待几天,“等妈妈拔管后,我才敢出院。”
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治、人性关怀和儿子的孝心陪伴下,张婆婆终于闯过了最危险的关口。目前,她的核酸检查早已转阴,待基础疾病进一步控制后,就可以回家和家人团聚。
2月5日,68岁的赵婆婆确诊新冠肺炎被送往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24病区救治。由于病情严重,且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负责24病区的东院妇科副主任黄志欣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副主任白浪带领医护团队接诊后,立即制定了个体化的诊疗方案:抗病毒、抗感染、激素抗炎、免疫调节等治疗措施,并严格控制血糖、血压。
就在赵婆婆入院的第二天,她的儿子郭先生也因新冠肺炎入住东院,他强烈要求跟母亲住同一个病区。经过抗病毒、抗感染、低流量吸氧和中药等对症治疗后,郭先生的病情明显好转。与此同时,赵婆婆却因病情恶化住进了重症病房。
2月14日,黄志欣和白浪医护团队开始对赵婆婆采取高流量吸氧,15日改为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但她的呼吸情况不断恶化。次日下午16:15左右,无创通气条件下的赵婆婆氧饱和度突然降至85-90%、呼吸频率41次/分,神志模糊。治疗团队果断决策,邀请东院区麻醉科“插管小分队”乔芊芊等人紧急行床边气管插管,连接有创呼吸机。插管后,她的呼吸状态暂时稳定了下来。
随后,“人民+华西”治疗团队对病情危重且伴有多种基础疾病的赵婆婆实行“一人一策”精准治疗,重点预防静脉血栓及肺栓塞风险。2月24日,李兰娟院士团队应邀会诊后,还给她实施了干细胞和微生态调节治疗,以便加速肺组织的修复和炎症改善。
母亲惊心动魄的救治经过让同在病区的郭先生揪心不已。2月26日他两次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达到了出院标准,但他却放心不下重症病房的母亲,反复恳求医生让他多住几天。他说,想在床边多陪陪妈妈,想亲眼看到老人拔管脱离生命危险,不然自己出院后也不安心。
母子间的亲情让病区医护为之动容,答应了他的请求。黄志欣观察到,已治愈的儿子在床边陪伴,让病重婆婆的恐惧心理消除了很多,求生欲望变得非常强烈。尽管不能说话,但她积极配合医护团队的各种治疗。
3月2日,治疗团队为婆婆拔除气管插管,继续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次日更换为高流量吸氧,并逐渐由高流量吸氧过渡为鼻导管吸氧。母亲拔管后,郭先生在床边喂饭喂水,经常跟家里人视频增强母亲的治疗信心。
陪伴母亲10多天后,郭先生依依不舍出院了。尽管此后张婆婆因病区合并辗转多处。但每次转交时,东院医护都会第一时间将最新情况告知郭先生,让他能继续通过视频与母亲联系,增强抗击疾病的信心。
黄志欣介绍,赵婆婆在3月底核酸检查转阴,4月6日复查胸部CT显示双肺感染较为好转。但由于仍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目前仍在东院区恢复病房内继续进一步治疗,不日即可出院与家人团聚。
东院区医护的人性化关怀,隔离病区里的特殊陪伴,让目前已解除隔离恢复正常生活的郭先生异常感动。“非常感谢东院的医生护士,他们不仅治病,更医心,挽救了我整个家庭!”
截至4月15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累计收治新冠肺炎患者1618人,已有1447人痊愈。16日东院新冠肺炎病区已减少至3个,医护将集中救治力量对最后一批50多名“硬骨头”发起总攻。
(供图:人民医院 编辑:付晓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