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发展大家谈(八):服装学院

02.09.2018  09:21
一、历史沿革 1982年,学校向原纺织工业部提出增设染织美术专业的申请,并在1983年获得批准。1984年2月,湖北省纺织工业总公司委托学校培养20名染织美术专业人才,专科层次,学制两年。同年9月,学校开始从高考生中招收染织美术专业专科学生。染织美术专业最初由纺织工程系管理。1985年,染织美术专业、染整专业、管理工程专业等一起从纺织工程系分出,组建纺织化学工程系。 1987年1月,学校决定在纺织化学工程系的染整美术教研室与纺织工程系的产品设计教研室的基础上组建服装系,进行染整美术设计及装潢艺术设计两个专科专业的教育教学;同年,开设服装设计专科专业,有普教、职大及短期委培等几种办学形式。1993年,服装设计专业开设本科,还增设了服装表演专科专业。 1998年,服装系更名为服装学院。1999年,服装学院的服装设计、服装表演专业与纺织工程系合并组建纺织服装学院,原属于服装学院的染织美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单独成立艺术系。 2004年5月,根据学校院系调整规划,纺织服装学院分成纺织工程学院和服装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服装艺术设计方向)、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服装表演专业单独成立服装学院。

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学科建设与课程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立德树人是大学的立身之本,是对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学院一直将人才培养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将立德树人贯穿始终。坚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谋求创新发展,在改革进程追求发展成效。学院持续多年排在全国性的服装设计“新人奖”、“育人奖”前列,展示了学院人才培养的丰硕成果。根据历次教育部审核评估和社会对服装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与时俱进地修订各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学科体系建设,提升学科水平,建强学科实力。结合学分制发展的要求,不断完善教学大纲,促进课程体系建设。近年来,获批多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学改革项目、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全国性高等教学成果奖获奖数次。各级各类的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程、慕课课程、人文通识课程、探究式课程等持续上线,获得了广大学生的好评。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的人数逐年上升,学生参赛获奖保持逐年增长,学生创业就业率保持稳中有进,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三、深化科研工作创新,加强校企合作进程,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近年来,学院着力加强科研管理,推进科研平台建设,完善科研绩效奖励制度,逐步规范科研档案管理,制定科研工作计划,做好科研统计。学院到账科研经费保持持续快速增长;2017年,学院科研经费到账471.2万,在校内各学院与其它同类学院排名前列。学院积极组织动员教职工申报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湖北省各类科研项目及成果等项目,组织校五大计划项目申请;并以此为契机,组织开展了国家社科基金及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申报咨询会、邀请专家来院进行学术交流会、组织了课题鉴定评审会等会议。每年均有教师获国家级纵向项目,每年高水平科研论文发表量、专著出版、专利发明均有提高,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一直以来,学院都非常重视推进校企合作,寻求理论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应用的共赢和有机统一;每逢假期,学院都积极组织广大教师深入服装企业一线考察学习,签订校企合作协议,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企业项目中,推进校企深度合作;近年来,学院横向项目立项数年年有增长,横向科研经费到账每年持续增长,近三年横向项目经费过千万,立项项目达一百多项。

  四、拓宽人才引进工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现人才驱动发展改革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一直以来,学院都将人才引进工作和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院发展的重中之重,制定实施了一些列人才引进政策和人才激励机制,着力于人才职称制度、人才科研经费、人才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改革突破。学院现有教职工85人,专职教师63人,其中院士1人、“楚天学者计划”3人、“阳光学者计划”4人、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5人;教授13人、副教授22人,“双师型”师资29人,60%以上教师兼任企业研发顾问、设计总监等职务;具有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法国、日本、韩国、意大利、中国香港等地留学背景的教师30余人。近三年,引进阳光学者特聘教授1人、阳光学子中国十佳设计师1人、引进博士5人、新增阳光学者讲座教授1人。全国十佳设计师2人,获批“楚天学者”2人,阳光学者1人,海外留学硕士1名。 
  五、加快纺织非遗传播,深入国际合作交流,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是高校的历史使命之一。近年来,学院高度重视纺织服装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发展,依托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这一平台,在文化部、教育部等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持续承担荆楚地区、乃至全国性的纺织非遗项目技艺的教学与传承,组织相关理论的研讨,展示相关的非遗作品,举办相关项目的传承人培训与研修。 在国际社会发展深入交流与融合背景下,伴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与实施,学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也取得的丰硕成果。学院师生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进主题报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纷纷落地,服装与服饰设计(中日)专业已经迎来4届学生,中日合作办学生按计划有序顺利赴日留学,同时加强中日双方的深度合作与交流。首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已经顺利毕业,与国外多所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师生定期互访交流,学院持续举办多届世界服装名校设计邀请赛,教师海外进修访问人数持续增长。

  六、开放时装周等秀场,立足社会服务,提升社会影响 近年来,学院师生的设计作品不断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大众、走上国际舞台,不断增强学院的社会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进一步立足学院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学院支持多位教师参加国际、国内的顶级时装周发布,诞生了一批“十佳设计师”、“金顶奖”获得者,充分展示了学院教师的设计水平和实力。学院历届毕业生的时装发布不断向社会公众开放,并走上更高的时尚秀场,逐步形成“三月武大看樱花、五月纺大看时尚”社会美谈。此外,学院还与市政府、区政府开展深度合作,共同举办历届武汉时装周,组织多次时尚产业高峰论坛,助力“武汉设计之都”建设,不断提升学校、学院在社会上的影响和声誉。

  服装学院建院三十多年来,经历了不断开拓创新的光辉历程,开创了欣欣向荣的局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引领服装市场潮流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绩,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学院的服装艺术设计、服装表演、服装设计与工程等学科现已发展成为推动学校快速发展的品牌学科、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学院为社会培养了近5000余名毕业生,许多毕业生成为名牌企业、服装教育院校、专业媒体等行业的佼佼者,深受用人单位及社会好评和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