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湖北省旅游发展评价报告(摘要)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已将其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系列政策支持旅游发展,要求按照“大战略中的大产业”推进旅游支柱产业建设,打造旅游经济强省。湖北旅游业近年来抓住机遇,旅游经济总量和增速领先中部,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在全省扩内需、稳增长、调结构、增就业、减贫困、惠民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2016年是我省“十三五”发展的开局之年,也是我省旅游业加快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和转型升级的战略关键期。湖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委托华中师范大学开展2016年湖北省旅游发展评价调查工作,旨在基于旅游产业竞争力、游客满意度、旅游发展速度等方面建立旅游发展评价体系,通过调研统计数据对全省及各市州的旅游发展状况进行盘点和分析,探究影响旅游发展水平的深层次原因,找准旅游发展中的亮点、难点、行动重点,为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打造全国旅游发展支点,全面推进旅游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提供政策依据,现已完成调查评价工作并正式发布调查报告。
实力彰显 引领发展
一、旅游业整体实力稳步上升
2016年湖北省接待游客5.73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870亿元,同比增长12%和13%;入境旅游逆势上扬,在全国入境旅游普遍下滑的情况下,武汉市、宜昌市、神农架林区等重点市州的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仍能保持10%以上的高速增长。2016年湖北省旅游综合实力上升至全国第八,是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最好水平。
二、旅游业成为构建幸福湖北的重要助推器
我省优质旅游资源密集,5A级景区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4A级及以上景区占比达38.6%。2016年,各级旅游主管部门推出全省或区域旅游年卡等系列惠民措施,进一步激发了我省居民在省内旅游消费的潜力。2016年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中有69.2%是本省游客,其中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大众人群占比达74.1%。旅游业的发展为人民群众的休闲活动、幸福生活提供了优质的游憩空间和服务设施。
三、长江黄金旅游带成为带动湖北旅游发展的强劲引擎
湖北长江黄金旅游带沿线的武汉市、宜昌市、黄冈市、恩施州等市州集聚了我省近八成的旅游总接待人次和旅游总收入,是湖北旅游发展最有活力、最具带动性的区域。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发布的2016年全国区域品牌价值评价百强榜中,“宜昌三峡旅游”以717.14亿元,成为进入前三甲的唯一旅游品牌。“长江三峡游”“长江旅游”正成为我省吸引海内外游客最闪亮的金字招牌。
四、核心城市在旅游提档升级中发挥聚集和引领作用
武汉市、宜昌市作为湖北省两大旅游发展极,在引领全省旅游业的产业优化、游客集散、服务提升等方面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其中,武汉市作为带动全省、辐射中部地区的旅游动力源和集散枢纽,2016年旅游接待总人次达到2.3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505.7亿元,分别占全省接待总人次的40%和总收入的49.8%。宜昌市作为鄂西生态文化圈的核心城市,在2016年旅游接待总人次达到0.57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602.05亿元,分别占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次的10%和旅游总收入的12.4%。武汉市和宜昌市旅游业集聚发展促进了湖北省游客集散疏导、旅游空间布局优化和旅游产业的提档升级。
五、两大旅游圈互融互通、双轮驱动的格局形成
在2016年湖北省旅游业发展水平前十排名中,武汉城市圈占据四席,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占据六席,两大旅游圈互为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市场。国内游客中,有近七成客源为省内游客。我省已初步形成以武汉市和宜昌市为中心,黄冈市、咸宁市、十堰市、恩施州、荆州市等为重要节点的5小时旅游圈,两大旅游圈的双轮驱动发展格局已形成。
六、旅游投资“洼地效应”进一步呈现
2016年我省完成旅游投资890.87亿元,同比增长25.1%,呈现出大型项目多、空间地域分布广的态势,旅游投资热点区域从武汉、宜昌等中心城市延伸到十堰市、荆州市、神农架林区、仙桃市等多个市州,旅游投资在全省遍地开花,后续发展潜力大。
七、省外海外旅游客源格局持续优化
旅游客源方面,国内旅游客源半径逐步扩大,省内游持续活跃,外省入鄂游增长强劲,特别是河南、湖南、广东、江西、四川、北京、重庆、上海等省市的来鄂旅游人数增长较快。此外,我省在港澳台及海外市场日韩、欧美等传统客源地的影响力不断巩固和加强,并逐渐扩大到东南亚及澳洲等中远程客源地。
八、旅游市场秩序和游览环境持续好转
通过调查了解到,我省不断加大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力度,不仅延续和加强了联合执法、社会监督、公开曝光等有力举措,还针对“黑车”“黑社”“黑导”“黑网站”和低价旅游陷阱进行了专项整治。受访游客对湖北省旅游市场秩序的评价普遍较高,对湖北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工作情况有所了解。旅行社整体上诚信规范,景区游览环境日益改善,游客们纷纷表示在湖北旅游比较放心、顺心、舒心。
旅游发展水平指数
综合评价
2016年湖北省旅游发展水平指数为74.1分,比2015年增长2.9分。其中,武汉市、宜昌市、十堰市、黄冈市、恩施州这五个市州旅游发展水平指数得分高于全省平均得分。
2016年湖北省旅游发展水平指数评价由旅游产业竞争力、旅游发展环境、游客满意度、负面影响四个二级指标组成。其中,旅游产业竞争力指数为70.1分,旅游发展环境指数为75.9分,游客满意度指数为78.1分。2016年湖北省全年无重大旅游负面事件,负面影响指数为0分。
旅游产业竞争力
旅游产业竞争力主要由综合效益、市场主体、项目建设、新业态四个三级指标组成。2016年湖北省旅游产业竞争力指数为70.1分。其中,武汉市、宜昌市、十堰市这三个城市的旅游产业竞争力指数得分高于全省平均得分。
旅游发展环境
旅游发展环境主要由体制机制、区域创建、公共服务、人才支撑四个三级指标组成。2016年湖北省旅游发展环境指数为75.9分。其中,十堰市、宜昌市、恩施州、黄冈市、武汉市这五个市州的旅游发展环境指数得分高于全省平均得分。
游客满意度
游客满意度主要由旅游环境评价、公共服务评价、旅游要素评价三个三级指标组成。2016年湖北省游客满意度指数为78.1分,比2015年增长0.7分。其中,恩施州、神农架林区、宜昌市、武汉市、十堰市、黄冈市、襄阳市这七个市州游客满意度得分高于全省平均得分。
旅游发展速度评价
报告分别从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带动效益、市场主体、项目建设、资金投入、创建项目、人才培养八个方面评估了省内各市州旅游产业发展速度。
一、国内旅游发展速度指数
排名前10的市州依次为:1.武汉市2.宜昌市3.咸宁市4.十堰市5.襄阳市6.神农架林区7.鄂州市8.仙桃市9.荆门市10.黄冈市。
二、入境旅游发展速度指数
排名前10的市州依次为:1.宜昌市2.武汉市3.神农架林区4.潜江市5.咸宁市6.十堰市7.荆州市8.襄阳市9.荆门市10.仙桃市。
三、带动效益发展速度指数
排名前10的市州依次为:1.随州市2.黄石市3.咸宁市4.孝感市5.宜昌市6.仙桃市7.十堰市8.荆州市9.恩施州10.神农架林区。
四、市场主体发展速度指数
排名前10的市州依次为:1.随州市2.黄石市3.黄冈市4.恩施州5.武汉市6.荆州市7.襄阳市8.神农架林区9.荆门市10.孝感市、天门市。
五、项目建设发展速度指数
排名前10的城市依次为:1.仙桃市2.神农架林区3.随州市4.黄石市5.十堰市6.襄阳市7.武汉市、潜江市和荆门市10.黄冈市、恩施州。
六、资金投入增长速度指数
排名前10的市州依次为:1.孝感市2.潜江市3.荆州市4.黄石市5.神农架林区6.襄阳市7.黄冈市8.随州市9.恩施州10.荆门市、宜昌市。
七、创建项目发展速度指数
排名前10的市州依次为:1.宜昌市2.仙桃市3.十堰市4.黄冈市5.鄂州市6.襄阳市7.恩施州8.孝感市9.荆州市10.神农架林区。
八、人才培养发展速度指数
排名前10的市州依次为:1.天门市2.神农架林区3.黄石市4.武汉市5.恩施州6.黄冈市7.荆州市8.襄阳市、宜昌市10.孝感市。
正视不足 迎接挑战
一、区域旅游发展不均衡,市州差异较为明显
湖北旅游产业呈现高度集中性和不均衡性。武汉市旅游市场规模处于绝对领先地位,近三年武汉市旅游总收入均占全省旅游收入50%左右,入境旅游收入占比达到80.9%。即便是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宜昌市和襄阳市这两个市的旅游收入总和也不到武汉市旅游收入的二分之一。黄冈市、咸宁市、十堰市、恩施州、荆州市、神农架林区等市州虽然旅游发展增速明显,但市场份额有限,综合效应不显著,其旅游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
二、汉江旅游带发展滞后,综合环境亟待改善
与湖北长江旅游带相比,我省汉江旅游带沿线城市的发展还有待提升,在旅游产业竞争力、旅游发展环境、游客满意度等方面的总体状况明显滞后于长江旅游带沿线城市的发展水平。汉江旅游带沿线九个城市在2016年湖北省旅游发展评价中,除去武汉市、十堰市、襄阳市、孝感市这四个市排在全省前十以内,其他五个市的旅游发展都有待提升,特别是天门、潜江和仙桃三个省直管市在近三年的全省旅游发展水平评价中,基本处于排名靠后,需加大综合支持力度。
三、入境旅游参差不齐,两极分化现象比较突出
2016年入境旅游接待人数中仅武汉市、宜昌市、神农架林区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其它多数市州入境旅游增长乏力,部分市州甚至出现负增长。
四、综合监管机制改革有待深入推进
通过调查发现,我省游客自助游比率为86.4%,有近六成游客出行借助互联网进行旅游信息搜索或预订等服务,游客自助智能出行已是我省旅游活动的主流和趋势。旅游者新的行为特征要求各市州必须进一步深化旅游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旅游主管部门从行业管理向旅游目的地综合监管转变,加快推进成立市级旅游发展委员会、旅游综合监管领导机制等改革创新。
五、旅游人才结构性短缺,人才培养规模有所减少
湖北省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滞后于旅游发展的增长形势。一方面,高素质旅游人才供给不足,以导游为例,全省中级导游人数为783人,仅占全省导游总数的3.3%,中高级导游服务人才较为匮乏。另一方面,部分市州旅游人才培养出现增长停滞现象。如全省旅游院校(含中高职)在校生人数近三年逐年下滑,旅游饭店业专业技术人才供给紧张,与全省旅游业高速发展的态势不匹配,不利于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六、部分景区经营管理粗放,精品名牌建设任重道远
我省优质旅游资源密集,5A级景区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4A级及以上景区占比达38.6%,但还有一些景区仍然停留在“圈地卖票”的粗放阶段,景区内的餐饮、娱乐、购物等二次消费占比低,对景区周边的综合带动效益不高。一些景区游乐设施陈旧,存在安全隐患。一些景区智慧旅游技术运用水平不高,在景区的人流管理、安全监管、高峰分流、智能停车引导等综合监管方面还有待提升;另外,针对“千禧一代”游客,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营销工作还比较滞后。一些优质景区在创建中国著名、世界知名的旅游精品名牌建设方面仍面临不小的挑战。
七、部分景区交通不畅,“最后一公里”问题亟待解决
省内部分市州在公共交通集散地通往景区的路程中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主要症结是:缺乏旅游直达专车,自助游客需多次换乘,且无法直达景区门口,也给“黑车”非法营运留下了可乘之机。通往景区的标识标牌缺失或不清晰,影响自驾游游客的体验。景区停车场设置、游览线路不合理,在旅游旺季存在停车难、道路拥堵等现象,影响游客正常游览体验。
八、旅游公共服务成为短板,供给侧改革需要拓展和深化
通过调查发现,我省现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与自助智能出行的大趋势不相匹配。在智慧旅游方面,重点旅游市州的旅游预警、舆情监控、人流管理等综合智能监管平台功能有待提升。在游客集散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部分市州还需完善游客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景区服务中心等方面的接待服务功能。在旅游厕所建设方面,乡村旅游点和新建景区应重点解决“如厕难”的问题等。
创新求变 擦亮品牌
一、加快湖北长江旅游带发展,打造长江经济金腰带
湖北省作为长江流域旅游资源富集区和精华区,将成为引领中部地区旅游崛起的核心增长极、长江经济带的旅游黄金带。在区域合作方面,要强化与上海、重庆等重点城市的合作,通力打造长江综合交通网络,并组团对海内外进行推介。在城市开发方面,支持中心城市武汉市和宜昌市加快长江大型旅游港、武汉长江新城的建设等;重点支持鄂东、鄂中、鄂西的重要节点城市黄冈、咸宁、荆州、恩施等市州进行差异化的协同发展。
二、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工程,充分释放旅游发展潜能
针对各市州旅游发展的短板问题、游客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湖北省及各市州相关部门应大力推进落实“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条件成熟的市州要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引擎带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打造区域旅游精品名牌
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大力推进“万里茶路”旅游工程。重点支持武汉市、襄阳市建设丝路国际旅游港,支持咸宁万里茶道源头城市、赤壁市万里茶路文化旅游中心等重点项目的建设。积极开展万里茶路沿线城市旅游合作,在境外加强与中亚、俄罗斯的旅游合作。以湖北自贸区建设为契机,在武汉、宜昌、襄阳等地开发国际旅游自由购物区,以免税购物和高品质出口商品为核心吸引物,并通过多种休闲业态的引入,形成集旅游购物、旅游度假、康体保健、特色餐饮等为一体的新型国家级旅游开发区。
四、实施“旅游+”工程,加快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树立“全域旅游”发展理念,运用“旅游+”发展模式,大力推进湖北省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资源型融合、生产型融合、服务型融合。以推进旅游与农业的融合为重点,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互联网等产业的广泛融合。
五、实施形象提升工程,展示湖北旅游对外新形象
在大制作、大宣传中彰显湖北旅游魅力,推广“知音湖北,楚楚动人”的旅游整体形象。把旅游形象纳入全省对外整体形象之中,使旅游成为自信、有礼、开放、包容、文明、诚信的湖北良好形象的重要载体和显著标志。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对外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合作,对内加强与中三角、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各省份的合作,在促进旅游发展共赢的同时,体现湖北旅游的作为和担当。
六、实施服务升级工程,适应大众旅游时代游客新期待
针对旅游消费需求日益呈现的新变化和新趋势,着力构建主客共享、国际水准、体系完备、优质高效、安全舒适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改革创新。按照“1+3”的整体谋划,以旅游厕所革命为核心,以旅游交通便利化、游客咨询服务中心、智慧旅游为重点,以一带三,深入推进全省旅游公共服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