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村民的心声带出大山
一、为什么要把村民的心声带出大山呢?
把村民的心声带出大山,是村民对代表的殷切希望。汪冬梅忘不了大山里经济落后的现实,也忘不了选举日那天,村民们纷纷要求选敢为他们说话、办事,架一道大山通往山外心声桥梁的动人场景。汪冬梅说代表是荣誉更是职务,村民们的要求,是代表肩上的担子,辜负他们的希望,代表脸上无光!山里坡陡,我经常步行到各湾子里,收集村民的建议和要求。前几年,村民一直反映用电难。抗旱时,电动机启不动,抽不出水来。用电高峰期,电风扇转不动,电饭煲做不熟饭,原因是电压低,群众望着家用电器叹息。2012年年底,市里召开人代会,汪冬梅提出了“关于解决山区人民用电难的建议”,引起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13年上半年,市电力部门负责人到石马村实地察看,决定电力部门和镇政府各负担60万元,对12台变压器进行了增容改造,有的还重新架设了输电线路。四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增容及架线任务。如今,石马村人民再也不为用电难发愁了。
二、把村民的心声带出大山,是“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
代表不是一个轻松的职务,不是“举举手、拍拍手”,会后“握握手”的开会代表,代表是责任,是担当,是一副沉甸甸的重担。由于受自然条件、地理条件的限制,大山里的经济及各方面发展相对滞后。作为人大代表,要敢于为山区人民群众鼓与呼,“我当代表为人民”不打折。代表把村民的心声只带出了大山还不够,还要去“追”去“督”。2012年1月市人代会议上,她提了改造东干渠的建议。东干渠是庙前镇内的一条主灌渠,在石马村有2个组,2500亩农田的受益要靠它。由于年久失修,有的渠段跨塌了,有的淤泥增厚,放水灌溉就漫过渠道,救命水不能及时流到田里,群众要求彻底整治东干渠。在人代会上提交的建议落实得怎样?她搭班车出山到市水利局,追问办理情况说:“渠道早一天整治,农民就多收1万斤粮食,早10天放水,就能多收10万斤粮食。村民们盼水啊!”他们问:“你自己出钱,为群众办事,图个什么?”她回答:“当人大代表就是图个让村民们满意!”2013年3月,市政府投资100多万元,整治改造东干渠的战斗打响了。水利施工队抢晴天,战阴天,经过两个月的奋战,“U”字型的水泥渠道,坚固牢实的护渠坡,出现在婉延的山沟里,村民们见了,个个都叫好。秋季,石马村多产优质稻130多万斤,仅这一项,人平多增收200多元。
三、把村民的心声带出大山,代表不能让村民失望
石马村是革命老区。鄂西瓦仓起义发生在这里,当年有120多名群众献出生命。打老区牌,呼吁社会各界关注老区的交通道路问题,一直是村民们反映强烈的问题。石马村是由原来两个村合并为一个村的。由于缺资金,村内还有4公里未通水泥路。为此,她在市人代会上提了“关于加快对老区通村公路建设投资力度的建议”,引起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交通局负责人来村实地察看,同意在资金上给予支持。村民们见了,翘首以待。她还抓住当阳电视台的记者来石马村采访的机会“抢”话筒,托他们把村民的心声带出大山,呼吁各界人士伸出援助之手,圆老区人民公路梦。她的讲话在电视台播出后,先后有市粮食局,市扶贫办、市老促会、市档案局等26个部门为石马村捐款共达40多万元,村里筹一部分资金,石马村全村实现了通村水泥路。村内的石马大米、香菇、矿业源源运出大山。去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达10080元。有村民编顺口溜说:人大代表心最红,村民的心声往外送,有了困难政府帮,山里面貌大变样。(当阳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贺大新 郑纯兵 饶文平)
责任编辑:陈维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