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修到村民心坎上
8日正午,咸宁市崇阳县港口乡塘口村人头攒动、机器隆鸣。“趁着这几天凉快,抢一抢工期。”说这话的叫彭光文,土生土长的塘口村村民。他身后的示意图上规划了一座由住宅楼、宾馆、超市、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构成的“桃源小镇”。“眼看年底这条路就要修通了,我们也要抓紧时间!”彭光文所说的路,就是全长328公里的幕阜山生态旅游公路,其中咸宁段长230公里,经过通山、通城、崇阳3个县的12个经济欠发达乡镇。
这里自然资源丰富,既有矿产,也盛产楠竹、茶叶等,可是因为运不出去,村民守着金山饿肚子。“我们这的楠竹,两年就能长到十几米高。前几年,一些江西竹制品企业想要塘口竹子。结果大车进不来,小车出不去,就算费九牛二虎之劲弄出去了,豆腐也盘成了肉价钱。”村主任汪俊良说,没有路就是塘口村的“穷根”。
2014年夏天,幕阜山生态旅游路正式开工,按照规划要从塘口村穿过。得知这一消息,乡亲们可乐坏了。村民自费请设计师规划“桃源小镇”,随后一座颇具“乡愁味道”的新社区就开建了,35户村民将统一建房。
第一个搬进新房的人叫杨义兵,今年春节前,他在自家一楼开了桃源超市。“一层开超市,一个月收入5000元。楼上还有38个房间,打算等将来旅游兴旺了开宾馆。”杨义兵说,小镇目前已建成14栋这样的小楼。
家乡的好消息也传到了外出打工人员的耳中,他们纷纷返乡,有的承包茶厂,有的建起猕猴桃种植基地,有的则把目光投向了村旁一条几公里长的小溪――这可是个搞漂流的好地方。
通山、崇阳、通城以前是咸宁市交通最不便利、经济最不发达的三个县。依托生态旅游公路,三县精心布局,把旅游公路基础优势转化为产业、经济、竞争优势,打造楠竹、茶叶、油茶三个“百亿元产业”,形成幕阜山区“一带多点”、“一线串珠”的经济发展格局。
“交通扶贫”,在全省山区结出硕果。西部的利川市佛宝山村,村民过去种植莼菜,但运出成本过高,挣钱难。2014年,利川市投入4100万,对全长11公里的佛宝山旅游公路进行升级改造。如今,当地莼菜种植升至特色支柱产业,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种植,面积也从以前零星的几百亩,扩大到1500亩。东部大别山片区的英山县周畈村,以前是个贫困村,全村167户500多人全部住在山上,一些农户把药材零散地种在房前屋后,勉强维持温饱。2011年大别山红色旅游路开通后,“村民下山,产业上山”,在山上规模种植中药材,在山下路边建起新农村,村民人均收入比过去增加了近两倍。“十二五”以来,我省着力打造大别山“红色旅游路”、秦巴山“环库生态路”、武陵山“清江画廊路”和幕阜山“休闲旅游路”等四条特色扶贫路,里程共计3282公里,沿线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今年还把“村村通客车”作为今年“三万”活动的主要内容,改善农村及贫困地区群众“出行难”的问题,目前除恩施部分行政村外,“通村客车”基本实现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