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扶贫列出时间表路线图:瞄准靶向倒排工期

09.08.2015  09:49

  湖北日报讯 (记者汪训前、汪彤)昨日,由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组织的“精准扶贫 不落一人”6场系列新闻发布会首场在汉举行,十堰市、襄阳市、神农架、丹江口市、竹溪县、保康县等地政府相关负责人,代表我省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介绍推进精准扶贫的部署与措施。

  今年,按照省委“精准扶贫 不落一人”的总要求,我省秦巴山片区政府列出脱贫时间表与路线图,瞄准靶向,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目标如期实现。十堰市精准识别贫困对象82.98万人,开展产业、金融、易地搬迁、助学济医、保障兜底等措施,打响精准扶贫攻坚战,力争2018年整体脱贫。襄阳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7万人,市、县、乡于7月20日签订责任书,到2018年全面完成扶贫攻坚任务。神农架林区有1.68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34%,承诺到2019年实现消除绝对贫困目标。

  精准扶贫 秦巴山区鏖战急

  湖北日报讯 昨日,由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组织的首场“精准扶贫 不落一人”新闻发布会在汉举行,来自我省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的十堰、襄阳、神农架、丹江口、竹溪、保康等地政府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各地精准扶贫的经验与做法以及下一步的部署与措施。

  3年啃下扶贫攻坚硬骨头

  襄阳制定贫困户销号清单

  湖北日报讯 (记者汪训前)襄阳是我省典型的插花贫困地区。“截至6月底,全市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7万,其中51%分布在南河流域的南漳、保康、谷城3个山区县,是扶贫攻坚中难啃的‘硬骨头’。”襄阳市副市长沈学军介绍。

  如何啃下硬骨头?7月20日,襄阳市召开扶贫攻坚暨三年行动计划动员大会,市县乡签订三年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到2018年底全面完成“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扶贫攻坚任务。

  襄阳33名市级领导分别包保重点贫困乡镇,南漳、保康、谷城3县“四大家”领导一人包保一个贫困村;172家市直单位、732家县直单位、123家国有企业和百强民营企业驻村帮扶346个贫困村,1376名工作队员到岗驻村,脱产扶贫;3763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3487个重点贫困户。县域经济实力较强的高新区、襄州区、枣阳市对口援助6个重点贫困乡镇。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对346个贫困村、8.7万户27万贫困人口逐村逐户制定三年脱贫计划和销号清单,建立工作台账,明确扶贫进度。“明确市本级每年新增财政收入中用于扶贫开发的资金比例不低于15%,南漳、保康、谷城3县按25%以上增列本级专项扶贫资金预算。”沈学军说。

  神农架林区:精准施策拔穷根

  湖北日报讯 (记者汪训前、汪彤)神农架林区地处鄂西边陲,是国家秦巴山重要生态功能区,目前还是全省唯一不通铁路和高速公路的行政区。谈及未来的脱贫思路,神农架林区扶贫办主任吴海波昨日介绍,林区将在去年精准识别基础上,了解贫困原因、明确帮扶路径。同时,确定由四大家主要领导牵头,组成7个调研专班,带着扶贫搬迁、难点攻坚、协同致富、政策兜底等不同内容,分赴各乡(镇)、村组密集调研,透析致贫原因,采取“五个一批”的差异化帮扶手段,实现精准“滴灌”,使各类贫困农户至2018年实现“一有、两不愁、四保障”目标。

  据介绍,神农架现有17个重点贫困村、6003户、1.68万人建档立卡贫困对象需帮扶脱贫,贫困发生率34%。

  神农架林区将积极争取北京、武汉对口支援神农架林区和中直企业、省直单位对口帮扶神农架林区,发挥外援单位人才、技术、信息、资金、资源等优势,形成聚力扶贫大合唱,助推扶贫帮困得实效。

  保康:整合资源形成帮扶合力

  湖北日报讯 (记者汪彤)连续五年蝉联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年度考核第一的保康县,自2011年以来,实现了44个贫困村摘帽、5.85万人脱贫。保康县副县长王杰用五句话概括当地经验:“全县上下一盘棋,强化两轮驱动,驻村帮扶三级全覆盖,因户施策四到户,打造专项扶贫五大品牌。

  据了解,保康县对片区攻坚、“三万”活动、新农村建设等扶贫资源实行“大整合”,积极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工作格局。坚持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两轮驱动”,县域经济继续保持了三类县市区第五名的成绩,为推进精准扶贫奠定了坚实基础。在17个省级工作队、100个市级工作队对口帮扶保康基础上,该县又组织动员100个县级工作队、245个工作组挂联全县257个村和4个社区,实现全县所有行政村驻村帮扶“全覆盖”,对贫困村分类施策扶贫。此外,创新打造出整村推进、金融扶贫、搬迁扶贫、雨露计划、产业扶贫等扶贫工作品牌。

  竹溪:银行争相给贫困户贷款

  湖北日报讯 记者 黄中朝 通讯员 喻泉源 颜义众

  在竹溪县,金融单位争先恐后给贫困户贷款。去年9月以来,该县累计发放金融扶贫贷款18991万元,其中867户贫困农户获贷款4574万元,72家合作社、大户获贷款4057万元,16家具有扶贫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获贷款10360万元。

  在竹溪县丰溪镇大坪村峡谷口的一幢新楼房前,有一排标准化羊栏。户主潘世泉向记者讲述了发生在2012年春的故事。

  那时他刚从大高山搬下来,在公路边搭简易棚养羊。时任县长余世明(现任县委书记)检查扶贫路过这里,停车询问情况。

  当得知老潘养羊100只、价值5万多元时,余世明说:“能不能增加到150只或200只?”“我没那多本钱。”老潘答。“能不能贷款解决?”“贷款我背不起利息啊!

  回到县里,余世明着手研究破解农民贷款抵押难题。县政府邀请金融单位参加座谈会,反复酝酿,形成了最终方案:金融单位发放扶贫贷款,由政府贴息;对农村贫困户不要抵押手续,由政府担保中心先拿1300万元作为风险资金。万一贷款发生风险,由政府和放款金融单位各负担50%损失。

  余世明告诉记者,国家每年下拨竹溪扶贫资金3000多万元,过去这点钱“撒了胡椒面”。把这笔钱作为贴息,还是用到扶贫上,可撬动3亿多元贷款,起到四两拨千斤作用。

  由于涉及扶贫资金使用,县政府向省扶贫办作了请示,不久,省里将竹溪列为全省首批扶贫机制创新试点县。

  为精准识别贫困户,县里对贫困户建档立卡,输入电脑。

  邮储银行竹溪支行觉得这是他们扩展乡村信贷业务的好时机,便第一个签下合作协议。全县众多金融单位积极参与。一家金融单位,早先县政府考虑他们在农村网点多,提出合作愿望,但他们以省里不批为由婉拒。后来看到其他金融单位金融扶贫开展得红红火火,又主动要求加入。

  “政策引导、银行参与、农户贷款、政府贴息、保险保障”的金融扶贫机制正在竹溪形成。前不久,省人行在竹溪召开金融扶贫现场会。

  当年的养羊户潘世泉,如今养殖规模已发展到山羊200多只,羊收入达10万元。

  确保决战决胜如期脱贫

  十堰绘制“123456”作战图

  湖北日报讯 (记者汪彤)十堰市是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肩负扶贫攻坚和水质保护的重任。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同时打响了两场战役,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四双”精准帮扶行动,取得了明显成效。2014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046元,比2010年3499元增长101%;贫困县县域经济总量达到511.3亿元,比2010年295亿元增长73.2%。

  十堰市副市长张歌莺介绍,通过“双包”、“双建”、“双带”、“双促”,全市所有党政事业单位包扶贫困村,所有党员和干部包扶贫困户;驻村工作队开展扶贫外,还抓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龙头企业带扶贫产业,能人大户带贫困户;实现了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真扶贫,扶真贫。

  据了解,为全力实施扶贫攻坚工作计划,该市已绘制好“123456”攻坚作战图,围绕三年全部脱贫的“一个目标”,实施片区开发与精准扶贫“两轮驱动”,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合力攻坚格局,继续开展“四双”精准帮扶,推进“五个一批”(即开发脱贫一批、扶贫搬迁一批、扶智脱贫一批、保障供养一批、医疗救助一批),建立扶贫开发工作领导责任制、考核机制、资金整合机制、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的耦合机制、奖惩问责机制、约束机制六大机制。

  丹江口库区:走生态致富路

  湖北日报讯 (记者黄中朝、汪彤)一库清水是丹江口的最大的宝藏,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丹江口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周德随昨日介绍,按照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优化生态、保护水质的总体要求,以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为原则,该市将重点建设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以高效生态农业和环境友好型工业为支撑、以金融、保险、电商和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为配套的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

  据了解,丹江口现有贫困人口8.66万人,贫困发生率为33%。据介绍,该市将以水资源利用和水产品加工为依托,培植一批国家级、省级优势水产业加工龙头企业,争创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同时,探索“旅游+扶贫”新路径,通过打造环武当山景观群、创建丹江口库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着力发展乡村旅游,让贫困户在服务业发展中脱贫致富。把交通作为扶贫开发的先导性工作,城镇化作为重要抓手,以环库生态公路为纽带,把沿库12个乡镇建成环库生态滨江城镇群,努力把丹江口水库打造成为城市的“生态大客厅”,力争到2017年,实现全市8.66万贫困人口全面脱贫,194个贫困村全出列。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