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优质投资不是强刺激

12.11.2014  12:03

    近日出炉的PPI连续32个月负增长,CPI持续2%以下低位运行,这在一个侧面显示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

    《上海证券报》报道,在此背景下,国家发改委一个月内密集批复了16条新建扩建铁路、5个机场,总投资金额近7000亿元。此外,早前发改委批复的3项特高压工程也于11月4日正式开工,其投资总额达683亿元。

    经济新常态是热词,轻易不搞强刺激,不踩大油门,也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条基本原则。联系到以前刺激经济的一些举措,此次国家发改委的手笔之大,密度之频,乍一看,会被视为走回头路,搞强刺激,猛调整。

    是不是这样呢?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把投资作为稳增长的关键。也就是说,经济新常态下,“三期”叠加的压力之下,投资仍然重要,马虎不得。发改委此次密集批复项目,主要原因就是房地产投资下滑导致投资放缓。上马一批基建项目,意在稳住今年年末及明年初的投资,抵消三驾马车之一的“投资”对经济的拖累,减轻经济下行的压力。

    从发改委批复的项目来看,一个很明显的特征是,基本都属于优质投资的范畴。这一轮获得批复建设的铁路项目多数位于中西部地区,与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加快铁路尤其是中西部铁路建设”的精神一脉相承。批复的5个民用机场,都不是大吞吐量的机场,而是符合民航发展规划,对接地区发展。至于特高压技术,这是我国现代高科技的一个代表,批复投资,也是中国经济“优结构”的体现。

    这比较明显地区别于过去。过去的很多投资,一个问题就是优质性不足,价值方向不明晰。一些地方结构不合理,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仍然备受青睐。有的地方建楼堂馆所、形象工程搞得热火朝天,改善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欠账甚多。大量重复投资、盲目投资、无效投资的存在,给一些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埋下了“祸根”,产能过剩,环境成本大量增加,后遗症不少。

    所谓优质投资,主要不看规模大不大,而是看能否培育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看投入多不多,而看能否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结构优化,更好地增进公共利益和民生福祉。中国经济新常态,很重要的一点,也就是在价值层面确立这样的导向,激发包括投资在内的经济事项的活力和格局,推进生产力的更新换代。

    今日世界,科学技术、经济形态的变化还在往纵深推进,优质投资项目绝不是雷打不动固定的那几个。中国经济警惕强刺激,但更加渴望创新、创造转化为投资,渴望新的经济动力的生长。陈旧、过时的要舍弃,现代、未来的要被作为改革调整的机会窗口牢牢把握,国家职能部门在显现这样的气象,各地也应当显现这样的气象,与之对接。(肖擎)

(见习编辑 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