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男感染食肉菌生命垂危 连夜手术捉“食肉虫”
“没想到得了这种怪病,真是从鬼门关走了一遭。”房县的李先生说起这大半个月的遭遇,仍心有余悸。2月初,他被确诊患上少见的坏死性筋膜炎,生命垂危。在太和医院多科专家的共同奋战下,迅速进行了急诊手术,才转危为安。
突发怪病,房县男子命悬一线
李先生今年43岁,一直患有肛周脓肿,但他没在意。春节前的一天傍晚,他觉得腹部刺痛难忍,并出现高烧,脸色苍白,大汗淋漓,被家人紧急送入太和医院。
医生发现,李先生腹部、会阴部已经变黑,考虑以往患有肛周脓肿,结合各项检查,确诊为腹会阴坏死性筋膜炎伴有中毒性休克。
普外IV科(肛肠外科)主任李恒教授介绍,坏死性筋膜炎又称食肉菌感染,是一种非常少见的感染性疾病,也是肛肠科急危重症。食肉菌也叫食肉虫,专“吃”脂肪和筋膜,如果不及时治疗,细菌会从内部将患者“吃掉”,短时间内就会发展为中毒性休克,甚至死亡。
“好比冬天的大白菜,一片叶子坏了,如果不清除,很快整棵菜都会烂掉。筋膜遍布全身,一处溃烂不及时治疗,就会出现全身中毒、多器官功能衰竭。”
有研究表明,坏死性筋膜炎可在不到24小时内致人死亡,死亡率高达80%以上。坏死性筋膜炎伴中毒性休克被认为是全球十大急性致死疾病之一,十分凶险。
连夜手术,将致命脓液清除
李先生整个会阴部及阴囊直至腹股沟区已经被细菌侵蚀,皮肤肌肉已溃烂流脓,发出恶臭,必须尽快彻底清创挽救生命。与此同时,因为发病位置特殊,还得尽可能保护患者正常的生理功能。
当晚8点,在李恒主任的主持下,肛肠科、泌尿科和麻醉科医师连夜组成急诊手术团队,在腹部、会阴部开了7个“小口”引流,并将坏死的组织、脓液一点点清除。
通过近3个小时的共同奋战,完成对患者会阴部、阴囊及腹股沟区的清创手术,同时保留了各处正常的组织和器官。术后李先生血象明显下降,病情稳定,脱离了生命危险。
病理检测, 揪出“幕后黑手”
虽然有效控制病情,但在后期抗感染治疗上也丝毫不能疏忽,为了防止细菌扩散,必须查出是哪类细菌在“作怪”。
通过病理科病检,检测出李先生主要感染的是一种名为“大肠埃希杆菌”的细菌,同时还伴有多种细菌的混合感染。这些细菌“狼狈为奸”,具有很强的耐药性,医生将李先生的标本送往检验科进行药敏实验,并不断为李先生调整治疗方案,对症下药。
“这种疾病很少见,我们去年只碰到3例,大家也不必太恐慌。”李恒分析,李先生病情发展得如此危重,一方面是由于肛周脓肿未能及早治疗,又因肛周组织疏松,血液循环差,导致细菌迅速蔓延至腹部、会阴部。另一方面也与李先生自身免疫力差有关。
“这种病多发于手术严重感染,或有免疫缺陷、患有糖尿病的人群。”李恒提醒,如果皮肤软组织有感染、破损,要注意卫生。如果破损时所处的环境比较脏,应到医院进行消毒清洗。另外,糖尿病、肾病患者以及免疫力低下、营养不良的人群,更应避免受伤,以免出现坏死性筋膜炎。(十堰晚报) 记者 任紫薇 通讯员 王慧 黄东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