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七进”活动开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新模式
4月17日至20日,考核验收工作组到恩施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考核验收工作。
新华网武汉4月22日电(连迅 李启学 汤先鹏)自2013年8月被国家民委列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地、市、盟)试点以来,湖北省恩施州创造性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七进”活动,提出民族团结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寺庙、进军营,探索出了一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新模式。
“民族地区有两件大事:团结与进步。团结是进步的前提和基础,进步是团结的动力和源泉。”两年前,恩施州委书记王海涛在全州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动员大会上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出了目标。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两年来,恩施州在国家民委及湖北省民委的指导下,结合本州工作实际,通过“七进”活动这一抓手,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活动下延到基层,构建了立体化、全覆盖的民族团结创建新模式。
恩施州的社区文化表演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西部。全州户籍总人口405万人,其中土家、苗、侗等28个少数民族人口占54.68%。恩施历史文化厚重,山水风光秀美,但长期以来,缺资金、缺技术、缺产业等成为阻碍全州发展的瓶颈。恩施州开展的“七进”活动正是针对这些短板,针对性解决民族团结创建工作遇到的实际困难。
恩施州利川市环保局利用自身优势,为民族聚居村寨筹措资金,改善民族群众生产生活环境。2015年,环保局争取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230万元,加大对民族聚居村寨生态环保投入,完成了凉雾乡马前村、旗杆村和元堡乡花秋村环境综合整治。将凉雾乡海洋村、谋道镇鱼木寨村、忠路镇老屋基村老街和长干村张爷庙、柏杨坝镇水井村等5个民族聚居特色村落纳入了2015年传统村落保护项目,获得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支持760万元。还筹资53万元,为栏堰、大堰、水井、阳云、杨泗等村进行了村庄环境治理、垃圾和污水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华中师范大学来凤附中的少数民族学生
恩施市施州民族小学拥有3400多名学生,少数民族师生比例占到64%。为了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在民委部门的指导下,学校把民族、民俗文化引入校园。学校不仅编印了《诗词楹联》和《民族常识》两套校本教材,还设立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文化宣传栏,各班也建立起读书角,为学生提供民族团结教育相关的书籍。“我们把学生身边的艺术,特别是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引入校园,移植到课堂,形成了独特的校园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副校长魏红彩介绍说,学校每月还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知识竞赛、书法绘画展览、唱民歌跳民族舞等活动。
来凤县翔凤镇沙坨社区立足现实放眼长远,投入资金400多万元,按照“多村一社区”模式,建立完善的社区服务平台。社区创建了“农民办事不出村”的网络管理体系,让数据在网上传递,提高了服务效率。群众办理建房、户籍、计生等各类手续,只需要把完整的办事材料交给村级代理服务员或镇为民服务中心的干部,剩下的事就由干部来完成,做到了“把麻烦留给干部,把方便留给群众”。“我们现在办事不拖一份人情,不递一支香烟。”村民们满意地说。
双达鞋业有限公司为职工子弟修建的“希望家园”教室
建始县高坪镇白果村苏建民16岁时因家境贫困,学习成绩优秀的他放弃学业孤身南下打工。经过10多年的打拼,苏建民在福建拥有了自己的制鞋厂,生意一直红红火火。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以来,当地政府鼓励他带动家乡人民共同致富,为其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帮助他把福建的工厂搬回了家乡。如今苏建民落户家乡的双达鞋业有限公司不仅有制鞋车间,还修建了员工宿舍楼、员工食堂、员工篮球场等文娱设施,吸纳各民族员工380多人。工人们都说,在家门口上班每月挣2000多元比在外打工挣5000多元都划算,“每天都和家人在一起,挣票子,带儿子,养老子。现在返乡就业,工作和家庭都不耽误。”
据不完全统计,开展“七进”活动两年多来,恩施州获得中央民族专项资金1.7亿元,各级各部门不断加大财力物力人力投入,州及县市专项用于创建工作的资金均在百万元以上,有效保障了示范州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来凤县翔凤镇沙坨社区的村民文化表演
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创建,也为恩施州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氛围。2015年,全州在国家整体经济下行压力下,社会发展逆势取得新成绩。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1%,增幅居全省第2位,高于全国2.2个百分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6.3%;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增长23.1%,外贸出口增长12.7%,直接利用外资增长18.6%;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7%,增幅居全省第3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8%,增幅居全省第1位。
4月17日至20日,湖北省民宗委党组书记、主任柳望春带领省考核验收工作组去恩施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考核验收工作。初步验收结果显示,恩施州围绕民族团结和进步大局开展工作,取得了民族团结进步、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编辑:刘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