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武大校徽上的毛体字是写给她的
编者按
中科院院士陈文新今年90岁高龄了,上世纪50年代,她就读于武汉大学,其间,两次受邀到毛主席家做客。
得知这一信息,日前,省档案局(馆)相关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前往北京,在陈文新院士位于中国农业大学的住所,老人详细回忆了与毛主席见面的缘由及细节,并将毛主席给她回信的电子档案交由省档案馆。
母亲曾操持毛泽东与杨开慧婚礼
陈文新的父亲陈昌,与毛泽东、蔡和森同为湖南第一师范学生。毕业后,毛泽东、陈昌共同任教于一师附小。毛泽东、陈昌一家(陈昌的妻子毛秉琴与大女儿)、蔡和森及另外一位教师一起住在一个院落里。毛泽东提议成立大家庭,四家人同吃一锅饭,由毛秉琴主持大家伙食。由于同姓,毛泽东认毛秉琴做姐姐,毛秉琴认毛泽东做弟弟,毛秉琴四岁大的女儿喊毛泽东舅舅。
1920年冬天的一天,毛泽东说要和杨开慧结婚了。毛秉琴大喜:“好事啊!”。毛泽东喜中有愁:“一无所有,好什么?”毛秉琴说:“好办,我来张罗。”
毛秉琴与陈昌商量后,把自己的结婚礼物拿来为毛泽东布置新房,还从微薄的薪水中拿出一部分,置办了一些生活用品。毛秉琴还备下两桌酒席,邀请蔡和森等志同道合的朋友来庆贺。
后来,在毛泽东的影响下,陈昌先后参加了北伐、南昌起义,1930年2月,被叛徒出卖,与杨开慧之兄杨开明一起牺牲于长沙浏阳门外。建国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陈昌为第9号革命烈士。
喜出望外,毛主席没有忘记他们
父亲陈昌牺牲时,陈文新三岁半,后随母亲毛秉琴回到浏阳农村老家。
深受毛泽东、陈昌影响,毛秉琴思想很进步。再艰难,她都把女儿送进学校读书。1948年秋,陈文新考入武汉大学农学院。
1951年春,陈文新回老家。这次团聚中,母亲告诉了她一家与毛泽东的交往。
回到珞珈山,陈文新怀着崇敬又兴奋的心情给毛泽东写了两封信。一封是代母亲毛秉琴写的,讲家里近况,转达母亲问候;另一封是自己写的,主要汇报学习情况。
信寄出后,陈文新忐忑不安。31年过去了,毛主席还记不记得母亲毛秉琴这个乡下农妇?国事繁忙,他老人家有没有时间看信?
然而,这一切担心是多余的。5月初,中南海回信了。陈文新惊喜万分,她急迫地铺开印有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字样的信纸,毛主席洒脱的手迹跃然眼前:“文新同志,你的信和你母亲的信都收到了,很高兴。希望你们姊妹们努力学习和工作,继承你父亲的遗志,为人民国家的建设服务。问候你的母亲。祝进步!毛泽东”。
珞珈山轰动了,青年学子争相阅读。武大还将信封上“武汉大学”4个毛体字作校徽使用至今。
一辈子从事农业科技的精神动力
毛泽东如此重视农业科学,让陈文新赴苏联学习充满力量。
1957年11月17日,陈文新接到通知,正在苏联访问的毛主席要接见留苏学生。这一天,陈文新早早来到莫斯科大学礼堂。不一会,毛泽东健步走上讲台,挥手向大家致意。同学们热烈欢呼。
毛泽东说:“两个卫星上天,64个国家开会,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这是《红楼梦》里林黛玉的话。”毛泽东巧妙地表达了对当时国际形势的看法。接着,毛泽东发表了让几代青年人无法忘却的著名讲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全体学生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1959年初,陈文新回国,被分配到北京农业大学。受毛泽东鼓励,她几十年如一日地奋战在农业科研第一线,后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陈文新的科研成果主要体现在毛泽东谈话中的根瘤菌方面:她完成了全国根瘤菌资源调查,建立了国际上最大的根瘤菌资源库,率先在中国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细菌分子分类实验室等等。
陈文新说,毛主席重视农业,希望农民过上好日子,“这是我一辈子从事农业科技的精神动力”。
两次请她做客并探讨农业问题
1951年夏天,陈文新到北京华北农科研究所实习。离汉前,她写信告知毛主席。
7月14日上午,毛主席派秘书田家英到农科所看望陈文新,一周后,下午4点多,田家英又专车来接陈文新。田家英把陈文新带到中南海一个会议室,毛泽东一口湖南乡音:“你就是陈昌的伢子啊?你大姐小时候还喊我舅舅呢!”陈文新心潮澎湃,紧握主席的手,一时竟说不出话来。
毛泽东点燃一支烟,吸上一口,和蔼地说:“你母亲身体好吗?家里过得怎么样啊?”得到陈文新肯定回答后,毛泽东接着说:“1930年打长沙的时候我从你家附近经过,你母亲来驻地见我了,她告诉我你父亲牺牲了,我很悲伤。你的父亲是一个好同志,为人民牺牲了生命,我们要学习他这种精神。”
毛泽东又同陈文新聊了一会老家的事,大约6点,毛泽东请陈文新与他一家人一起吃晚饭。饭后,陈文新拿出日记本请主席题字,主席欣然写下“努力学习——毛泽东”七个字。
1953年,陈文新大学毕业,在华中农学院做助教。表现突出,学校选派陈文新赴苏联留学。她写信告诉毛主席,毛主席很高兴,派卫士长叶子龙去北京外国语学院看望她。进修俄语结束、即将赴苏时,毛泽东又派保健医生王鹤滨接她做客。
这是7月3日下午,王鹤滨把陈文新带到中南海菊香书屋。5点左右,王鹤滨、陈文新随毛泽东一家坐车到郊外一处小桃园。拍完合影后,毛泽东详细询问了陈文新所学的土壤专业情况,又问如何在中南地区提高农业生产水平。陈文新推荐苏联草田轮作,即一季种田,另一季种草。毛泽东摇摇头:“咱们中国农民有几亩地?拿去种草,吃什么啊?”“我们没有畜牧业,种那么多草干什么哟?”陈文新恍然大悟,理论必须联系实际,不能照抄照搬。
毛泽东没有责怪陈文新的简单,继续他的农业谈话。他提到豆科植物可培肥地力,说到苜蓿,也说到根瘤菌,说根瘤菌能固定空气中的氮,“我们在工业、农业上都应当充分利用空气。”这一重要观点是非常有远见的,陈文新几十年后也正是在根瘤菌固氮方面取得骄人成绩。
文/图 通讯员 笙党利
http://ctjb.cnhubei.com/html/hbrb/20160109/hbrb2822666.html
(稿件来源:《湖北日报》2016年1月9日 本网编辑:吴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