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煨”出教学新滋味
当前全国上下掀起了微课热。以短小精练为主要特点的微课,符合人学习知识的规律,也适应了现代人时间碎片化,难以进行长时间的学习的情况。在教学中使用微课,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
微课评价体系需要综合多种因素,不仅对学习效果有所衡量,还需要参考教学过程中多个周期的反馈,甚至学生在利用微课学习时的心情、学习的态度,都可能成为影响效果的重要方面。
在讨论技术性问题的同时,教师应该更加关注教和学的过程,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借助新技术尝试“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处理复杂问题,进行评价与思考的能力。
“一节工程制图课,课堂上50分钟,在‘微课’中通过动画、文字介绍和视频讲解只用10分钟就能展现。”“平时将学生对教学中不理解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然后根据问题做好针对性的讲解和制作。要尽量在讲课水平、视频编辑、课件效果等方面精益求精,在10分钟的视频中真正帮助学生解决难题,供学生学习参考。”华东交通大学理学院教师涂晓斌对“微课”深有体会。他的“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绪论”课程,凭借出色的画面拼接和生动的表现形式,在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比赛中获得江西本科高校唯一一个一等奖。
近年来,微课也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信息化领域重要焦点。记者从刚刚在北京闭幕的2014中国学习与发展大会了解到,全国各地均在积极推动微课的建设与应用,微课已成为课改的一个重要抓手,如何用好微课也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微课、慕课等为代表的教育技术创新倍受瞩目。
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将原本几十分钟、几个小时的课堂,提炼要点制作成十几分钟的微型视频课堂,他本人也因此被人称作“一分钟教授”。自此,微课以一个正式的概念开始进入全球视野。
2011年,广东省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主任胡铁生,最早提出了微课的概念,并且开始组织佛山市最早的微课大赛。他提出,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
当前,国内微课主要呈现为较短的教学视频,在10-20分钟的时间内完整地呈现出教师针对某个典型知识点的教学,包括知识点导入、新授课、巩固练习、作业等传统教学环节。微课不仅时间上短小,其内容也微观和简明。
到目前为止,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微课的设计、开发与应用受到教育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2012年11月21日,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成立五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微课教学比赛是符合时代要求的积极探索,希望借此推动高校教师培训方式方法的改变,解决培训多样性、便捷性和针对性的问题,促进高校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与此同时,浙江、江西、江苏等省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组织了各自的微课比赛,征集了一大批优秀的微课作品。
为更好地推动微课发展,2013年11月21日,由中国教育学会、全国高等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中国学习与发展联席会和国内200多个教育机构发起成立首个全国性的“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联盟”,该联盟从资源建设标准、体系化微课程建设、资源建设应用、资源的共建共享等角度深度推动,并服务教育改革,在业界赢得认可度。
与传统的课堂二元对立与统一:颠覆还是融合?
心理学、传播学等研究显示,一个普通人的注意力极限是10分钟。因此可以说微课的发展与推广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以短小精练为主要特点的微课,符合人学习知识的规律,也适应了现代人时间碎片化、难以进行长时间的学习的情况。在教学中使用微课,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
那么微课是否能够完全代替传统课堂?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关于新兴技术彻底颠覆课堂的声音一直存在。早在20世纪初,电影发明不久,爱迪生就曾经预言:“不久将在学校中废弃书本……有可能利用电影来传授人类知识的每一个分支。在未来的10年里,我们的学校将会得到彻底的改造。”然而时间过去了一个世纪,爱迪生的预言落空了。电视出现后,人们也一度认为可以用电视教学取代课堂讲授,事实证明也行不通。微课出现前,新媒体教学也已经在很多学校得以普及,不少教师采用视频课件教学,但并没有对课堂教学产生太大的影响,
此外,抛弃传统课堂推广微课教学在现有教学管理机制上也面临一定的困难。例如原来45分钟一节课的课程设置,在被分割为以10-20分钟为单位的课程后,教学管理部门需要针对新的课程结构和体系进行重构,对学校现有的教学管理系统、排课系统、考试系统重新设计。此外,时间较短的微课将学校原来的教学节奏成倍提高,老师和学生都必须适应新的教课方式、效率和流程。
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王竹立老师表示,教学过程是一个生成性过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密切互动、相互合作的过程,有效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预先录制的教学视频无论多么精彩,都与现场情况有一定的疏离感,缺少面对面教学所具有的那种交流互动氛围。
微课程如何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很多学者以及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对此进行了很多的探讨。部分学科教师也开始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尝试应用微课开展教学。微课可以应用于课前的知识回顾、课前预习、课中知识点归纳与提炼,也可以在课程的尾声采用交互式的微课程实现巩固学习知识之目的。
“微课不应仅仅作为配合教师上课的教学资源而存在,而应该与翻转课堂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相结合。”上海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教育技术系主任黎加厚教授这样认为。他在《微课的含义与发展》一文中这样写道:“仅仅是一段‘微视频’,如果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没有改变,这样的‘微视频’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的‘积件’的思路上,即将课堂录制的课堂实录视频切片,做成一个个教学片断,目的是用作配合教师上课的教学资源,或者用于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反思的‘微格教学’。但是,在新型的‘翻转课堂’教学流程中,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师授课的‘微视频’成了学生自主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看出,在推进课改、落实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为最高目标的。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转变,着力于学生的发展和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这种观念,同样也体现在微课学习的评价上。南京大学教授张宝辉指出,微课评价体系需要综合多种因素,不仅对学习效果有所衡量,还需要参考教学过程中多个周期的反馈,甚至学生在利用微课学习时的心情、学习的态度,都可能成为影响效果的重要方面。
借慕课之势,为微课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与传播平台
最初的微课仅仅是作为一种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被教师与学生所认识,并没有产生什么大的影响和声音。但是,2013年以来,微课与全球范围内的慕课大潮相遇,使得微课的发展有了新的契机。如何促进微课与慕课进行有效的对接、充分发挥微课作用成为学界、业界的专家学者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慕课热源于全球范围内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的渗透、冲击以及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的逐渐成熟。在这个大背景下,人们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从而对传统教育和学习方式进行改变产生了热切需求。
“大学和教室的围墙正在逐步退去,出现了全球大学,也出现了跨越时空、自由交互的SNS社会化协作学习社区,学习变得无处不在。”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张举范表示,当前在全新的学习生态环境下,学习文化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样发生变化的还有传授与学习的关系。在WEB2.0技术条件下,传统的单向传播方式演变为互动式传播,RSS(简易信息聚合)使得人们可以通过信息订阅进行知识的自我建构。教与学成为共同体,教学过程成为了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他表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慕课,其价值不仅仅是优质资源的免费共享,也给予我们表达和交流的开放平台。”
如果从慕课中抽离系统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考试以及学分认证等评价环节,可以清楚地看到,慕课所涵盖的几个核心概念包含“基于视频”、“在若干分钟内完成对某个知识点的教学”等内容,而这一特征恰恰与微课的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说慕课其实是一系列同一课程体系下微课的组合。借助慕课这一平台,推进微课的开放与共享,则是充分发挥微课作用,提升其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目前,上海37所高校间已经实现了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管理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黄钢表示,目前中国大学存在着学校间师资分配不均、课程资源不足的状况,因此一些学校的学生无法像一些名校的学生那样享受到较多的优质课程。“决不能让学生因为几分的高考分数之差,而与很多好课程失之交臂。”黄钢介绍,为保障课程共享机制的教学效果,学校已将其纳入到对学生的考核当中。此外,为保障课程质量,共享平台也积极加强在线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努力为在线共享课程提供技术保障,建立了直播教室以及在线教务管理系统。共享平台还积极与西部高校合作,将优质课程资源输送到西部。“全国许多的高校教室已经接入直播教室网络。”黄钢说。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育发展中心主任王天虎介绍说,学校联合北京交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成立研发中心,共建、共享优质课程资源。资源共享平台现在已整合构成了1万多学时的泛在学习资源库,并开发了适合手机、平板电脑、PC等多种终端的自适化应用,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化学习条件,和多样化、个性化自主学习需求。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慕课蓬勃发展为微课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与传播平台。无论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抑或是基础教育,均可以借助这种新的教学载体,实现课程传授方式的改革,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
紧密结合在线教育,努力回归教学本质
当前,微课热席卷全国。在此影响下,众多教育界内外的人士都在跃跃欲试,希望能将微课的最大效应发挥出来。
“微课的未来在网上,微课应当借力互联网以及在线教育取得发展。”王竹立老师认为,与课堂教学不同,微课在网上显然更受欢迎。当人们无法到现场听课时,在网上看视频就成了最好的选择。网络学习者不像在课堂里那样,是一个特定的群体。网络学习者来自各行各业、四面八方,微课因其网络化、碎片化、视频化、可移动性,正好满足了这样一群人的需求,有可能在网络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他对微课的未来进行了大胆的预测:未来会有一段时间处于这样一种局面,即学历教育还是由传统实体学校唱主角,而非学历教育则主要由网络教育来承担。
那么在线教育今后的发展将会是怎样的趋势呢?
黄钢表示,在线教育的发展要更具前瞻性,敢于尝试创新。他认为这样才能通过高品质的课程资源共享,引领高校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达到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目的。
王天虎则认为在线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高校间的协作。高校在课程资源协作方面可尝试多种协作模式。如基于大型公共服务平台的教学资源免费共享模式、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模式、资源有偿共享模式、资源超市模式等。
北京大学继续教育部部长侯建军认为,在线教育的发展中,技术是基础,理念是驱动,而开放是远程教育、在线教育的始终追求。至于在线教育发展将产生的影响,人们学习方式将更加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多样化,师生关系,学历认证方式,教学成本结构以及体制机制都会产生深刻的变革。
面对新技术带来的种种机遇与挑战以及当前的微课、慕课火热的局面,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助理陈丽认为更应该回归教学的本质。在讨论技术性问题的同时,教师应该更加关注教和学的过程,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借助新技术尝试“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处理复杂问题,进行评价与思考的能力。
作为在全国率先应用翻转课堂理念的学校,山东昌乐一中常务副校长张福涛在介绍其应用经验时说:“我们是微课、翻转课堂的最大受益者,在微课应用于翻转课堂的环境下,学生由原来的两人一桌转变为六人一个圆桌,这样的转变带来的是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原来的满堂灌不见了,教师也得以从繁杂的教务中解脱了,学生课前学微课,课中充分讨论,教师有针对性地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课堂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很多专家认为,微课和课改密切结合,符合网络时代学习碎片化的需求,但愿在这一波热浪过后,微课仍然能具有长远的生命力,与翻转课堂、网络教育相结合,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改革的深度融合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