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屈原精神 打造诗意宜昌
5月29日至6月2日,“2014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在湖北宜昌成功举办。这是自2009年端午文化节“申遗”成功之后,文化部、湖北省政府在宜昌连续三届举办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
宜昌,不仅是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所在地,还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故里。近年来,宜昌通过举办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加强端午文化习俗保护和展示,在弘扬屈原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作出许多有益的探索。
本期《论苑》摘登部分专家学者、地方领导对湖北宜昌传承端午习俗、弘扬传统文化的经验、看法和观点。
不断增强屈乡人的自豪感
端午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庆之一,是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宜昌作为屈原的故乡,端午习俗历史悠久,端午活动别具特色,端午情结深厚浓郁。2009年以来,文化部和湖北省政府在宜昌连续三届举办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这对于弘扬屈原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爱国,是一种对祖国的强烈和真挚的情感,是一种为祖国勇于担当和奉献的精神,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屈原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毕生为了爱国理想而顽强不屈地奋斗,“虽九死其犹未悔”,爱国主义精神是屈原精神的核心。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屈子心·爱国情”这一主题,举办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通过开展祭祀屈原、举办龙舟赛、诵读屈原经典名篇等活动,突出表达了对屈原的怀念,对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推崇。2012年,中央文明办在我市成功举办了“我们的节日·端午”大型公益展演活动,广大市民积极参加“激情广场——爱国歌曲大家唱”,用歌声抒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同时,我们还举办“传承端午习俗,弘扬屈原爱国精神”校园系列活动,加强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百折不挠、追求真理的屈原精神穿越千年历史,薪火相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积极进取、奋发图强,不断为中华文明繁荣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端午文化节期间,我们举办海峡两岸屈原文化论坛,邀请两岸专家学者研讨屈原求索精神。组织编排舞台剧《礼魂》、话剧《求索》等剧目,生动讲述了屈原探索真理的故事。组织媒体大力宣传屈原上下求索、锲而不舍的精神品格,引导全市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全面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中勇于担当、开拓创新、敢为人先。
在“邦无定交、土无定主”的战国时代,屈原却对家乡故土有着深沉的热爱,他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充满眷念之情。举办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就是要引导人们感悟屈原伟大的家国情怀,让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成为人们共同追求的价值取向。今年在首届“中国屈原诗歌奖”颁奖暨端午诗会上,我们以“屈原故里·诗意宜昌”为主题,以“诗与城”为主要内容,以诗歌朗诵为主要形式,吟诵诗城,赞美宜昌,赞美家乡。我们还将举办端午文化节、纪念屈原与推动城市建设、改进市容市貌结合起来,切实让宜昌靓起来、美起来,让世界了解宜昌、让宜昌走向世界,进一步提升宜昌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引导全市人民充分感受宜昌发展成就,不断增强自尊心和自豪感。
端午节是中国人民世代相传的重要传统节日,办好端午文化节,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屈原的故里,宜昌的端午习俗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是我国端午节庆活动流传的典型地区。在今年的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上,湖北黄石、湖南汨罗、江苏苏州等35个地区参加了端午习俗图片展。秭归县还举办包粽子、泡雄黄酒、驱毒去邪、挂艾草、制香袋、艾水沐浴、姑娘回娘家等为内容的传统端午习俗展演活动,充分展现了屈乡人民的端午习俗,体现了屈原故里厚重的文化内涵。举办“根的记忆”——台湾屈家故里行活动,邀请台湾彰化工商界人士、屈家村民来宜昌开展端午文化交流活动。同时,我们还加强屈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和屈原文化知识培训,在全市中小学开展“诵屈原诗文,育传统美德”“阅读经典,感悟人生”等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体验端午、纪念屈原,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入人心,成为我们丰厚的精神滋养。(湖北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 黄楚平)
屈原故里与端午文化
屈原是中国第一位伟大诗人,也是被世界人民共同纪念的文化名人,其爱国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菁华;其高尚志行,成为中华儿女品格的楷模;其卓绝楚辞,成为中国文学创作的典范。因此,屈原被誉为中国的“诗歌之父”“文学之祖”,被推尊为中国的诗魂、国魂和民族之魂。屈原投江殉国后的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化精英的成长、中国人民大众的生活,都与屈原密切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屈原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形象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的具体象征。
古人歌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本是上古先民在夏至时分驱瘟除疫、禳灾祛害、祈福求康的节日,在经汉至唐的演变过程中成为了以纪念屈原为主要活动内容的节日,并且“为屈原”的端午习俗自唐代以来一直在中国广大地区传承,的确是世界文化史上的特异现象。端午为屈原,是中国人民大众的历史选择。屈原主端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持续光大。因此,年年欢度端午节,岁岁隆庆端午节,实质上是展现中华民族文化、传扬中华民族精神。
民族的节日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家园。保护文化遗产,人类才有赖以发展的文化资源。传承节日文化,民族才会一直延续其文化血脉。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传承的节日习俗,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情愫,展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价值观、生命力和创造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保护文化遗产以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文化生命力,已是国际社会的共识,也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各国政府高度重视的伟大事业。端午与春节、清明和中秋并称为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这四大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义,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财富,也是人类共同的财富。2009年,端午在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首先由屈原故乡湖北牵头,由秭归、黄石、汨罗、苏州这三省四地联合申报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而获得成功。
成功申报为世界“非遗”的端午,已不仅是中国以及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一些邻国的节日,而且成为了全球共同的节日。举办端午文化节,对于秭归,对于秭归属地宜昌及湖北,对于中国及世界,都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举办端午文化节,旨在传承发展端午文化。端午文化,就是传统端午节俗中包含的以纪念屈原活动为中心内容,以民间祭贤祀祖、祈福禳灾、祛病健身等各种习俗为表现形式,以民众向往国家富强安定、社会和谐公正、生活幸福美好、世人康宁高洁等理想追求为精神实质的文化体系。其文化表现形式是中国的,其文化内蕴精神则与全人类的理想追求相通合。举办端午文化节,既是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丰富和弘扬人类优秀文化。
端午成为世界“非遗”以来,文化部与湖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已在宜昌举行了三届。宜昌成为中国和世界展示宣扬、传承发展端午文化最为重要的基地,光荣而显耀,任重而道远!(湖北省屈原研究会会长、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 蔡靖泉)
把端午文化节办成“群众的节日”
端午是纪念中华诗祖屈原的传统节日,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近年来,屈原故里宜昌按照文化部、湖北省政府要求,连续举办三届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通过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让人民群众切身贴近传统文化的根脉,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达到了“以节育人、以文化人”的效果。
宜昌端午文化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历届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上,我们坚持让人民群众唱主角,让他们更直接、更广泛地参与文化活动全过程。开展了以民间祭祀屈原活动、艾叶水洗浴、雄黄酒泡制、端午针线、姑娘回娘家、稻场娱乐等为内容的传统端午习俗展演活动,融互动性、观赏性、趣味性于一体,吸引了广大群众和海内外游客的广泛参与。今年的第三届端午文化节,一个重头戏便是举办首届“中国屈原诗歌奖”颁奖暨端午诗会,在农村、社区、校园和车间举办丰富多彩的诗歌活动,“让诗歌回归朗诵时代”,激发大众对诗祖屈原的缅怀之情和对诗歌的浓厚兴趣。目前,宜昌秭归县成立了骚坛、萤火虫、兰蕙、楚风、树蕙、天问等20多个诗社,发展会员1000多人;举办端午龙舟赛,各地群众组成的13支龙舟队在三峡大坝前的高峡平湖劈波斩浪,奋勇争先,吸引了数万人观看;5月28日,著名诗人郑愁予在三峡大学举办屈原文化讲座,原定听众200人,而闻讯前来旁听的师生达到了2000多人,临时将讲座场所换至体育馆……通过开展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让老百姓变“看节”为“过节”,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体验者,极大地彰显了端午文化节的魅力。
把端午文化节办成“群众的节日”,收到了弘扬中华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滋养的良好效果。我们举办中国端午习俗图片展及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展演,大力挖掘和展示传统习俗中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使群众在节日中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真谛,润物无声地激发了人们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举办端午习俗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讨活动,引导市民积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使人们充分领略到传统习俗的美好、传统道德的力量、传统文化的魅力。开展端午龙舟大赛,既表达了屈乡人对屈原的追思,又使群众在挥桨击水、浪遏飞舟中体会到了团结协作、激情奋进的精神力量。举办“中国屈原诗歌奖”颁奖活动,着力营造诗意宜昌的浓厚氛围,引导群众用诗歌抒发情感、讴歌生活、涵养人生,形成对真、善、美、爱的价值追求。举办海峡两岸屈原文化论坛、“根的记忆——台湾屈家故里行”等活动,增进两岸文化交流,推动两岸人民的相互交往,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举办端午文化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文化惠民,坚持以节促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让群众在端午文化节中真正受益。
我们将举办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相结合,大力开展市容环境和公共秩序专项整治,进一步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以办节为契机,形成倒逼机制,我们按照“绿、洁、畅、亮、美”的要求,建成和改善了一批交通、城建、旅游、园林等公共设施,市容环境明显改观,城市形象更加美丽,市民生活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坚持节俭办节原则,大幅压缩办节费用,将节约的资金投入到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之中,长江国际文化广场、新博物馆、奥体中心等文化场馆相继开工,为文化强市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湖北宜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廖达凤)
打造传承端午文化的典型区
秭归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诞生地。千百年来,秭归人民为纪念屈原形成了独特的端午习俗。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蒿菖蒲、扎香袋、吃盐蛋和粑粑、稻场娱乐、划龙舟、办诗会。这些习俗形成于先秦,发展于汉末魏晋,兴盛于唐,一直保持到现在。“年小端午大”,在秭归过端午的热闹程度胜过春节,端午节长达一个月,要过“头端午”“大端午”“末端午”三个端午,整个五月都飘满粽子和艾叶的清香,寄托着对屈原的无限追思。2009年,秭归屈原故里端午习俗,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此,我们开始了建设传承端午文化典型区的探索和努力。
对于秭归来说,屈原文化与端午文化密不可分。端午文化的重要内容是龙舟竞渡、端午诗会等民俗,这些民俗都根植于民间。秭归成立了屈原文化研究会,专门研究屈原文化和端午民俗,开展普及工作,整理屈原文化史料;成立了秭归龙舟协会,专事研究龙舟文化,组织很多龙舟队,能在江上竞渡者成千上万;成立了20多家诗社,其中“三闾骚坛”诞生于屈原出生地乐平里,有400多年的历史,是现存最古老的诗社了。秭归已举办了三届“屈原杯”全国诗歌大赛,每次都在端午节颁奖。
自2010年始,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上升为由文化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每两年在秭归举办一次。海内外知名人士、诗人、屈学专家、端午文化研究学者也都相聚秭归,纪念屈原、体验端午。
秭归与台湾的学者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多次在端午节期间举办海峡两岸屈原文化和端午文化论坛,推出了系列研究文章,还邀请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郑愁予等参加屈原故里端午诗会,余光中创作出了名扬海内外的长诗《秭归祭屈原》。台湾彰化与秭归县长期友好往来,形成惯例,每年端午节前夕,秭归县都要组织人员到彰化屈家村开展屈原文化交流活动,端午节期间,彰化屈家村也组织屈氏人家参加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系列活动,两地共同在屈原祠举行屈氏后裔祭祀屈原活动。秭归还与彰化市联合举办了“诗歌的太阳”大型诗歌朗诵会。这些活动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湖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都分别到彰化屈家村参加活动。现在,秭归正在成为海峡两岸纪念屈原的目的地、传承端午文化的典型区。(湖北宜昌秭归县委书记 刘晓华)
宜昌:令人向往的诗歌之城
宜昌,长江之滨的一座诗意与梦境驻足的城市。
她一头牵着汉语诗歌的远古源头,一端指向诗意盎然的未来。
宜昌是伟大诗人屈原的故里,大美三峡捧出的明珠。一部《离骚》以其千年不朽的才藻艳逸,浸润着这片瑰奇的诗土;一代又一代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欧阳修、苏轼、陆游等,都曾在这里凭江借浪,挥毫泼墨,留下千古绝唱。诗仙李白曾在这里深情高歌,留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赞叹;诗圣杜甫曾在这里流连吟咏,留下“杖藜登水榭,挥翰宿春天”的华章。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宜昌曾经诞生过一批在全国享有盛誉的诗人,如习久兰、黄声笑、刘不朽、隋景尼等。农民诗人习久兰,以《大山里的歌》引起文坛的瞩目,工人诗人黄声笑,以《我是一个搬运工》影响全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南野、姚永标、张永久为代表的朦胧诗群崭露头角,抒写出一个理想主义年代的诗歌画卷。
进入21世纪,诗城宜昌再度焕发青春活力,本土诗群不断壮大,形成了以刘波、周立荣、毛子、柳向阳等为代表的具有影响力的诗人部落。2011年,诗人、评论家刘波获得“诗选刊年度评论家奖”,2012年周立荣创作的《巴土恋歌》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他们的作品赢得声誉,将宜昌的诗歌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走近宜昌,就是走近诗歌里的城。无论是喧嚣闹市,还是僻静乡间,你总会与诗歌不期而遇——既有“宜昌新诗学会”“三峡诗词学会”等市级社团,还有屈原故里的“骚坛”“天问”等民间诗社,它们把触角延伸到社区、学校、乡村基层,常年坚持开展活动,撒播诗意的种子,浇培着诗歌的苗裔。
千万道目光注视着今日宜昌,她穿越时光隧道,告慰诗祖先贤;她拥抱五湖四海,聚焦梦境家园。
2014年,为彰显宜昌在促进中国诗歌繁荣上作出的特别贡献,中国诗歌学会授予其“中国诗歌之城”称号。
2014年端午节期间,中国诗歌最高规格的权威奖项“中国屈原诗歌奖”,在屈原故里举办了盛大的颁奖仪式。郑愁予、李瑛、王家新、西川、雷平阳、朵渔、宋子江等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们莅临宜昌,吹响了中国诗歌最盛大的集结号。
宜昌,令人向往的诗歌之城,在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的征途中,她在展望,在倾听,在生生不息的创造中挥写着她宏大的抒情与叙事……(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 曾凡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