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引丹工程管理局局长熊化国:将单位从负债变年创收3000万
引丹渠,生命之渠,英雄之渠。
17日的丹渠绿化工地,彩旗招展,喇叭嘹亮,《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等经典旋律回响。
仅仅125天,就栽下新绿97万株,鄂北生命渠面貌焕然一新。
“走,去看看我们栽的树!”下午2时,记者双脚刚落地,一位满身尘土、衣着简朴、貌似“包工头”的人,兴致勃勃拉着记者来到工地。
他就是熊化国,今年58岁,襄阳市引丹工程管理局局长。
在他的带领下,这个局从负债2000多万元变为年创收3000多万元。
他每年下乡的行程,足够绕地球两圈……
百里丹渠成画廊
北有红旗渠,南有引丹渠。引丹渠始建于1969年,18万襄阳儿女当年战天斗地、劈山凿洞,自丹江口水库清泉沟挖出了一条润泽鄂西北岗地的“长龙”,60多位干群为之献出生命。
今日引丹渠,一泓10多米宽的清水,蜿蜒在鄂西北岗地平原。绵延68公里的总主渠两侧,几乎都是密密麻麻的新绿。
“每侧植树10排以上,共计绿化3500多亩。”熊化国指着一排排英姿飒爽的树苗说,“你看,像不像阅兵仪仗队!”
车至襄州区竹林桥镇,49米高的排子河渡槽飞架苍穹之间。亚洲最高的渡槽桥下,一排排银杏、香樟等新植苗木迎风摇曳,绿意盎然。
在老河口市袁冲乡四河淤村,一望无际的植绿山坡看不到头,最宽的一侧山坡栽树达150排,种植各类樱花30万株。
沿着干支渠驱车3个多小时,随处可见园林工人忙碌的身影,或是培土施肥,或是修剪枝叶,丹渠绿化工地热火朝天……
去年底,襄阳市提出做活丹渠“水”文章,打造百里生态丹渠文化旅游品牌。动议实施之后的短短125天,熊化国就带领300多名职工栽植各类苗木97万余株。
“绿化目标要达1000万株”“渠侧被侵占的土地都收回了”“蕴含的生态财富逾亿元”“明年沿路全是花”……一路上,沿途植绿的职工们纷纷介绍,这是鄂北引丹渠建成之后,迎来的第二次巨变。
工地准军事化管理
清早6点,老河口市黄庄绿化项目指挥部工地上,大喇叭准时响起雄壮的《国际歌》。
“刚开始既感觉新鲜,又有些受不了。”施工方宏林园艺公司派驻来的项目经理袁红平说,“干这一行也20多年了,还没遇过这阵仗。”
“有次睡过了,老熊亲自跑到我床边,把我吼起来,当时真想甩手走人。”
进驻两个多月后,袁红平渐渐适应了这里的工作节奏。
“在这儿干活跟别处不一样。”61岁的农民工李富群介绍,每天都要开三次会、点两次名。清晨上工前,开会点名安排任务;午饭后,开会加油鼓劲,晚上下工,开会点名总结工作。
“既为提高工作效率,也是保障大家的安全。”熊化国说:“虽然自己没有当过兵,但却明白‘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
人心齐,泰山移。引丹局职工沈法刚介绍,今年刚过完元宵节,300多职工就跟着熊化国来到工地,一天到晚植树。
“累归累,但从来没人说要回去;跟着熊局长干,大家都觉得充实,值!”沈法刚说。
“人生意义,在于实干为民”
“我认为庆祝‘五一’劳动节的最好方式是工作”“坚决不当泥菩萨、久坐不动不干事”……熊化国一直保持着写日记的习惯,到引丹局工作11年来,他写满了50多本笔记本,垒起来有1米多高。
“记录每日工作见闻,提升思想境界修养。”熊化国说,只有牢记宗旨不断学习,才能为百姓办好事。
2005年5月,熊化国调任襄阳市引丹工程管理局局长。此时,引丹局因水利设施老化,水费难收,职工每月700元的工资已半年没发。
扭转局面,熊化国像上了发条的机器,一刻不停地忙碌。司机张安良和韩俊会介绍:“他把引丹渠系6924公里的渠道全部跑遍,每年下乡行程有7、8万公里,最多时一个月就跑了1.1万多公里。”
2009年3月上旬,51岁的熊化国带领200余人维修三干渠一处渠道。他顶着凛冽的寒风,迎着羊粪的膻臭味,33天坚持睡在窝棚门口地铺上,被冻成了气管炎。
多年来,熊化国指挥了从樊庄溃口抢险到清泉沟隧道改造等十大工程建设,维修改造工程和机电设备281处,推动引丹灌区水田面积由以前70万亩扩大到100多万亩,旱地由30万亩扩大到60万亩。
2008年,熊化国决定在引丹渠开发水电项目。目前,引丹渠新建改造的11个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28100千瓦,每年可发电1亿多度、创收3000多万元。引丹局职工的月工资,已经超过3000元。
“熊局长为单位操碎了心,就是照顾不到自己和家人。”引丹局职工丁伟回忆说,今年3月12日,熊局长的妻子不幸离世,可就在数日后的清晨,人们又在工地看到了那个忙碌、熟悉的身影。
“我也没啥爱好,就是想着干事,把事干好。”熊化国说,为民多干事,永远跟党走,是自己一生的信念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