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大师王澍为小乡村带来“乡愁经济”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党的十八大以来,美丽乡村建设描绘出一幅诗意的图景,也吸引着各路精英和资本的热情。
为了留住乡愁,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中国美院建筑学院院长王澍带领团队,在富阳文村打造出了14幢新农居,也让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焕发了前所未有的生机。
如今,距离这批新农居完工已有半年之久,有村民已入住近三个月。由建筑大师操刀的新农村住宅,真正融入当地的血脉了吗?王澍的尝试,又为这个村子带来了什么?
寻回乡愁
大师要留住建筑文化的种子
穿过青山绿水层层铺开的岩石岭水库,文村就在不远处,这个藏在富阳洞桥镇西南角落可以称得上偏僻的小山村,离富阳城区约50公里,从杭州出发车程在两个小时左右。
文村分13个自然村,王澍主持设计了其中一个自然村,约80多户人家,这里正是文村的古村落所在处,一批分别建于明代、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民居沿溪排布。
如今,沿溪的上村段加入了“新邻居”——14幢低调又有特色的新农居。有的是青色条石垒起墙体,有的是在粉墙黛瓦中嵌入实木结构,还有的墙面直接用了村子里的黄黏土,与明清老建筑相映成趣。
王澍为什么想到要在文村做这么一个项目?说起缘由,洞桥镇党委书记丁建军告诉记者,早在2012年时,富阳就力邀王澍为当地的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三馆”项目做规划,而他提出一个条件:要在洞桥镇文村、大溪村一带,做乡村民居的整体规划。
这是王澍给自己定的一个课题,从2010年开始,他就在全省的传统村落做调研,试图挖掘“浙江味道”尚存的宜居村庄样本,将其保护并传承下去。在他看来:“现在城市的大拆大建,使得城市里的建筑文化传承几乎没有希望了,仅存的种子在乡村,我希望它还能发芽。”也是在这个过程里,他发现了文村这处古风犹存的村落。
文村村委主任沈樟海回忆,2014年的上半年,看到陆续有老师带着学生前来,穿梭在村中画着一幢幢老建筑的结构图。这一年的6月,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院联合杭州市富阳区政府,并由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牵头,敲定了在文村试点美丽宜居村庄建设的计划,并由中国美院王澍教授主持规划设计,承建方则为浙江富春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同年7月,就开始紧锣密鼓地动工,到去年10月,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新农居雏形。
呼唤被遗忘的乡村审美
村民从不接受到欢迎
如今在农村行走,早年间随处可见的粉墙黛瓦的江南民居渐渐消失,富裕起来的农民,迫切地想要住上仿欧式建筑的别墅,结果由于缺乏审美,使得农村新涌现的新房不中不西,且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
对于王澍来说,新农村其实是在呼唤被遗忘的乡村审美。
于是,在文村的尝试中,王澍用灰、黄、白的三色基调,以夯土墙、抹泥墙、杭灰石墙、剁斧石的外立面设计,使新村和老村有机融合。例如有几栋新农居外墙抹泥用的就是本村的黄黏土,工艺也是当地老祖宗的夯土技术。
丁建军说:“夯土墙、抹泥墙、杭灰石墙,这些老底子的建筑工艺已经四五十年没在村里的新房子中见到,几乎已经失传。”
除了重拾古老工艺,就地取材也是王澍作品的一大特点。他曾说:“因地制宜不仅仅要和村里的传统文化因素结合起来,还应当尽可能地就地取材。”记者看到,文村中一个不甚起眼的遮雨长廊的瓦砖墙,便是直接取材自村里废弃的老建筑。
这批新造的农居,几乎每户都是敞开式的,所有隔断都用木幕墙来完成,屋内都设置了天井。考虑到农民生产生活的习惯,进门就能看到存放农具的储藏空间,厨房宽敞且还有柴灶,种种细节让这些“新农居”反而与传统民居更为接近。
沈樟海告诉记者:“当初要建这样的新农居,村民其实大都是不理解的,也并不认同,他们当时就想着要住别墅。现在就不一样了,上村段这14幢新农居相当于探路石,人气来了,村民的观念就变了,所以接下去下村段也马上要开始动工改造了。”
村民买新农居只要掏十几万
有游客出价300万元租用
漫步文村,记者获悉,目前已入住的还只有两户,另外有三户仍在不紧不慢地装修。
8号新农居的朱阿姨在文村土生土长,她邀请记者进屋参观。房子南北各有一道实木大门,中间是天井小院,和传统建筑不同的是以落地玻璃门和大厅隔开,采光良好。朱阿姨告诉记者,她一家四口从3月份分配新房后,迅速装修好就搬了进来,算得上入住最早的村民。
“生活上没特别大的变化,总体还是很习惯的,夏天很凉快。”朱阿姨告诉记者。
“当初村里来动员我们住新房,价格是1500元/m2,可以用老房子来抵,我们一家一商量没多想就签了协议。当时有的村民觉得农居里的天井占地方,房间面积被挤小了,不乐意住,更想自建别墅,所以没参与选房,现在后悔了。”一幢新农居的面积约220m2,总价约33万元,而朱阿姨的老房子评估价为16万元,所以她只花了17.5万元,就住进了大师设计的房子。
沈樟海告诉记者,文村的知名度打响后,来参观的游客一波接着一波,还有游客甚至表示,愿意一套房出价300万元来购买使用权,不过,在看到房子的潜在价值后,村民们拒绝了。
已有村民回乡创业
外来资本开始进入
探访文村时,记者发现在王澍和他的乡村设计作品的影响下,已经有村民回乡创业。
在杭州工作生活十多年的朱勇在去年初携家带口回了文村。村里的变化令他感到意外,过去很少有游客,现在这些新农居却成了艺术“景点”,吸引了成群结队的人来参观。他还听说有不少企业来考察,准备进驻发展旅游业,这让他心里打起了算盘。
去年底,朱勇和哥哥一起投入了近300万元,将文村的老房子改造成了“文村人家”,经营民宿和农家乐餐厅,同时还出售土特产等,在今年初已经开始营业了。“很多游客是专程来参观王澍老师的建筑,有省内外的自驾游,还有很多学生组团来写生,有时候一来就是一大巴车的人,经常要住不下。”
不过朱勇感叹:“村子太小,游客花一两个小时参观完王澍主持设计的农居后,就回了。对于一部分想留宿的游客来说,村里又几乎没有商业和休闲配套。”这样的抱怨里,也透着商机。
闻风而动的不仅是当地村民,还有社会资本。记者从文村村委处了解到,众安希望租下部分新农居,用于打造民宿,如果成功合作,预计可以在今年8月20日前开业。
记者联系到了众安旗下的众安民宿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品牌部负责人周永灵,他表示:“从今年初开始了解文村后,基于对王澍老师个人实力的认同,看好文村未来的前景,因此对这一合作非常期待。我们也已经在文村对将要打造的民宿产品有了一个整体规划。”
对于过去经济来源为小五金加工厂和养蚕务农的小山村而言,王澍的这次尝试所带来的,或许是文村经济以及村民收入的多元化。
正如王澍所说——“建民居仅仅是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