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去看“聚变”艺术展

13.05.2015  18:16

编者按:作为万林艺术博物馆的开馆展览,“聚变:1930年以来的中国现当代艺术”精选了泰康艺术收藏中70余件(组)作品,包括著名画家吴作人的《战地黄花分外香》、油画巨擘靳尚谊的《毛主席全身像》、著名画家陈逸飞的《黄河颂》等。分油画、摄影和新媒介三个板块。新闻网特精选部分作品,以飨读者。

 

陈逸飞《黄河颂》,143.5×297cm,1972

黄河颂》的形象塑造注重造型的块面处理和笔触表现;战士的腿部及其立足的岩石等受光面,笔刀兼用,积色较厚,刻画既结实又潇洒;色彩明亮,有着光芒万丈的金光感——这些都完美地体现了陈逸飞所接受的严格的苏联教学体系的技术性训练

 

靳尚谊《毛主席全身像》,262×137cm ,1966

毛主席全身像》无论是在人物刻画的真实、生动,技法的成熟,还是独特的历史意义上,都无愧于靳尚谊多年艺术生涯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他独辟蹊径,不挑选重大题材与大场面,却注重选材角度和内涵,花费五年甚至十年时间画习作头像,研究色彩和立体空间结构,最终将革命精神升华浓缩于一系列的毛主席全身像之中。

 

吴作人《战地黄花分外香》,118×175.5cm,1977

战地黄花分外香》是乐观主义革命情怀的典范之作。自古重阳多佳句,但多以悲秋为主。如李白的“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悲”等,但《战地黄花分外香》借用毛泽东的诗词并辅以磅礴大气的画面使之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

 

韩磊《洛川》,2007

在中国摄影艺术家当中,韩磊是极少数始终坚持以平实、笨拙的摄影技术来呈现心中所念的一个人。他的艺术不是建立在感官的娱乐化,而是筑基在对历史与现实的一种错置,构成个人微观世界与宏观历史的对话。

 

王庆松《过去,现在,将来

作品取材于他对中国人的历史地位和命运的思考,每一张都描述了一个不同的历史时刻。

 

吴鹏《1976年4月4日-北京

 

张大力《拆·紫禁城》,150×100厘米,1998

 

刘小东《温床之一》,260×1000cm ,2005

动静相宜的构图表现了《温床》的形式美。七个打牌的男人围绕着,以圆形的构图(以身体为基准)占据了整个画面的纵横黄金分割比的位置。同时这七个男人的头,以“S”的构图,向两边延伸,将画面进行上下分割。这次分割是有韵率的,使得画面有节奏的运动起来。像是有着秩序的远山的节奏是温柔的,但生动男人体的节奏不是舒缓,而是激动的,更像是颤抖的振幅,紧张和不安也跟着跳出来,这是调和与对比产生的形式美;也是秩序与生动产生的形式美;体与主体产生的形式美;绵延不断的山映称着男人体的重复就是渐次与重复交相呼而产生的形式美。构图是画家直接表现想法与感情最有力的语言,所以,他在表现什么呢?用这么美丽的语言吟唱着不安与躁动。

 

尚扬《董其昌计划

在《董其昌计划》系列中,尚扬通过对自然的观念化,表达了一个当代艺术家对后工业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自省与批判;借助于视觉的仪式化,艺术家完成了画面形式与个人图像系统的双重建构。同时,画面弥散出的闲淡、清疏、雅致的氛围,不仅使作品具有浓郁的文人气质,也赋予了作品一种潜在的东方文化身份。

 

曾梵志《无题》,150×130cm,1993

曾梵志的成功是和他成熟的表现主义风格,对死亡题材的关注密切相关的。在这些作品中,油画语言本身的直接性,绘画的速度感以及年轻生命对死亡、疾病、痛苦的独特关注为他赢得了一片好评。

 

洪浩《我的东西-圆之2

作品通过实物扫描与计算机合成来执行创作。扫描的特点是可以将影像平面化,进行平铺直叙的罗列,这有些像中国古代的拓片所呈现的结果,不像摄影的画面,有虚有实,有远有近。所以我的工作更多地是探讨一种用扫描方法做照片所产生的一种影像美学上的东西或者价值。

 

郎静山《狮子》,20.6×31.5cm,1930

 

林风眠《风景

 

吴作人《女人体

(编辑:付晓歌 学生编辑:王寒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