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华侨华人历史与2014年现状:危机后创新重生

17.06.2014  18:38
希腊雅典华人区中国城。(希腊《中希时报》)

  中新网6月17日电 据希腊《中希时报》报道,走进雅典这个欧洲第八大城市,街头车流如水,行人西装革履,处处流露出现代的气息,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来自中国的1万多名侨民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希腊华人移民发展史

  由于希腊语言比较难学,希腊政府向来严格限制外国移民入境定居等原因,在历史上中国移民人数不多,90年代初期,居住在希腊的中国人仍然屈指可数,当地民众对中国的认知也只是从仅有的电视节目或者杂志报纸中了解。

  中国移民大规模涌入希腊是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的,1998年到2004年,是中国移民在希腊的起步阶段,华商的生意还不错;2004年到2008年,是华商在希腊高速发展的时期。但相比英、美国等老牌移民国家的华人迁入历史,希腊华人的历史显然也就短得多,自然这些中国移民也就年轻得多。他们大多都是其他欧洲国家老华侨的第二代子女,在目前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下背井离乡,在新的国度里为自己的事业而奋斗。

  1998年初,一批数量不小的中国新移民开始到希腊淘金,由于当时希腊对于其他欧洲国家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处女地,不少华人都是报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这个爱琴海畔的国度来打拼的,当这些扛着价廉物美旗号的中国纺织品来到这个国家时,希腊的市场一下就“”了。在尝到甜头后,越来越多的华人开始进入希腊。但直到2000年底,此时的华人数量一直在5000人左右。

  2001年的一次希腊大赦(非法移民合法化)使得希腊华人数量猛然剧增。根据数据显示,这次大赦之后的华人数量从先前的5000增加到约1万人。

  2005年秋季的又一次希腊大赦再次使得华侨华人数量大幅提升。这是由于法国、奥地利、意大利等国的华人数量已经渐渐趋于饱和状态,因此不少华人把发展目光盯在了希腊这个华人数量较少、市场开拓性较大、竞争相对平缓的新地方,他们的到来使希腊侨民以及侨社更趋成熟化和更加完善化。

  与此同时,部分华人并不满足于只在首都雅典谋求发展,一些人纷纷把目标投向了希腊第二大城市萨洛尼卡的贸易市场,不少有先见之明的华人在这方“净土”也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在2008年,该市生活着约4000名华人。

   十余年风雨路 希腊华侨华商努力求发展

  希腊华侨华人至今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的风雨历程,2005年和2006年是希腊华商发展的黄金时期,华人商铺开张成为了一种风潮,这时候在雅典和萨洛尼卡的华人批发货行发展到500多家,而分散在希腊各城镇、岛屿和乡村的零售店约2000家。在最高峰时,旅居希腊的华侨华人总数一度达到三万人左右,当中以来自浙江省青田、温州,以及福建省的移民为主要组成部分。据希腊《每日报》2009年统计数据表明,在希腊生活的约1100万人口中,外来移民总数已超过200万,这个数字预计在2015年将达到300万。因此,对于希腊这个“移民大国”来说,华人族群还是一个“弱势群体”。

  年轻的华人族群在该国人口所占比例不到1%,但是,他们为希腊各级政府提供了有力的税源,为广大中低收入的希腊民众提供了大量质优价廉的日用消费品。希腊政府官员,以及各地方政府和移民局官员等都多次肯定希腊华侨以及华商为该国经济繁荣、促进希中两国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团结互助向来是华人族群的优良传统,特别是雅典华侨华人为打造“外国人模范侨区”不遗余力,重视内部团结和侨区建设,积极融入希腊主流社会,同时不忘回报祖国和家乡。

  从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众人挥舞的五星红旗,到2007年为希腊遭受特大火灾积极捐款捐物,遵纪守法、自强不息的华侨华商用自己一个又一个实际行动创造着侨区建设的奇迹,赢得祖国人民和希腊人民的一声又一声喝彩。

   金融债务危机席卷希腊 旅希华商经营受挫

  从2009年底开始,希腊这个古老文明的国度陷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债务危机之中。此后数年,有关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的新闻充斥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全球媒体,铺天盖地,一次又一次冲击着人们的神经和眼球。这场风云突变的债务危机也对旅居希腊的各国移民形成巨大影响,在当地求生存、求发展的华侨华商也面临着艰巨的考验。

  2008年开始,虽然有全球金融危机,但中国货在希腊还是大行其道,因为中国货主要面向希腊中下等收入人群,这部分消费者买不起奢侈品和名牌服饰,那正好是中国货大行其道的时候,因此,在一些地区,华人店面甚至还有扩大之势。总的来说,在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初期,当地华商生意虽有下降,但大体还可维持。

  然而,随着希腊债务危机的日渐加深,特别是希腊政府实施数轮紧缩政策,导致了工资下降、物价上涨,民众购买力持续减弱,全国性大规模罢工游行成为了“家常便饭”。华商店铺生意一落千丈,大量商铺无法维持,只好关门歇业。希腊华侨华人总商会表示,自2009年以来,旅希华商营业额已大幅下降30%。这段期间,在《中希时报》和希中网上发布最多的便是店铺转让信息,从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爆发至今,希腊华人商铺已关闭了数百家。有约20%-30%的华商觉得生意越来越不好做,离开了希腊。目前,旅居希腊的华侨华人总数约一万人。

   逆水行舟 旅希华商奋力坚挺

  在一部分华商离开了希腊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希腊华商也渐渐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理清思路,开始寻求创新改变,谋求重生。此前华商在希腊的发展史虽只有短短10来年,但是在这期间,希腊华商的经营模式基本固定在向希腊本土市场输入中国廉价产品的范围,这种彼时依靠希腊民众消费力赚钱的经营模式在如今这样的经济环境下已无法生存发展。于是,反向思维开始出现在希腊华商脑中。

  众所周知,希腊在某些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橄榄油,红酒,大理石等一系列希腊本土产品在全世界市场,尤其在消费力日渐提升的中国市场具备相当的优势。因此,部分希腊华商采取多元化发展的战略,大胆探索贸易新路子,利用欧元贬值带来的价格优势,将希腊的特色商品出口到中国,占领中国市场。

  在危机中稳住了阵脚的希腊华商已经逐渐打开局面,通过对华出口希腊本土优势产品扭转困局,绝望中见希望。希腊华商纷纷通过这样的方式走出小商品贸易的模式,往更加高端和国际化的平台发展。这样的逆向贸易也是希腊华商积极自救的手段。

  另外,希腊还有一项不得不提的产业,就是占到希腊经济15%,对GDP有7%直接贡献的旅游业。在希腊经济触底回升之际,希腊华商在希腊旅游界的发展也大放异彩。随着到希腊旅游的中国游客数量激增,旅游服务业的需求将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为希腊华商提供了更多机会。如果说,前面所提到的红酒,大理石、橄榄油等发展模式是逆向思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那么旅游业的大力拓展则是具有深层文化底蕴渗透的商业交流。

  精明勤奋是全体华侨华人的共同特征,是优点更是优势。目前的形势对希腊华商来说是困境也是机遇。或许债务危机确实导致华商损失惨重,但能够沉着理智,窥见并把握危机带来的机遇,于危机中转型从而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将是今后希腊华商迎来新天地的坚实基础。(汪鹏 梁曼瑜) (编辑: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