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市场信号同频共振——罗田扶贫产业的供给侧改革

17.03.2017  09:06

  2月10日,罗田县大河岸镇花银岩村农民余梦林,领到了县政府发给他的贫困户发展产业奖补资金1750元。

  当日,该村34户农民,共领到奖补资金6万余元。

  更为可喜的是,通过相关部门检查验收,这34户农民从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中脱贫了。

  他们靠什么甩掉了贫困的帽子呢?

  2元钱卖不出去的米,卖6元成了俏货

  ——只有接上灶头,田头才有甜头

  花银岩村藏在深山中,生产一种红米,传说清朝咸丰皇帝品尝之后,连声叫好,并御定为“贡米”。

  传说归传说,但这种米的确非同一般。它长在山间的冷浸田里,喝的是山泉水,闻的是遍野香,生长期更长;更让人称奇的是,离了花银岩,它的米色就变白了。由于产量低,村里常年仅种十几亩。

  2015年,县扶贫工作队来到该村,认为贡米是个稀罕物,鼓励村里把种植面积扩大到200亩,当年产米4万公斤。但稻子收起来,销售成了问题,一公斤米4元钱,还卖不出去。

  这事被罗田大自然食品公司董事长徐德宁知道了。闻着诱人的米香,听着贡米的故事,徐德宁眼睛一亮。12元钱一公斤,他全包了。

  设计品牌,讲好故事。4万公斤贡米,经大自然公司包装宣传,以平均20元一公斤的价格销售一空。

  2016年,该村贡米种植面积扩大到400亩,全村34户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种得最少的余梦林也有3亩半,年收入轻松过万。凭着这个产业,该村贫困户全部脱贫。

  贡米的故事说明了什么?“只有接上灶头,田头才有甜头。”县委书记汪柏坤说,“扶贫产业承载着贫困农民脱贫的希望,更要对接好市场需求,实现有效供给。

  按照这个思路,罗田把黑山羊、中药材、板栗、旅游、电子商务等确立为扶贫主导产业,并组织335家市场主体对口帮扶,把农民的劳动成果转化为市场的有效需求。

  茯苓的原产地,为何改种白芨

  ——供给质量越高,扶贫能力越强

  九资河镇罗家畈村,是远近闻名的药材村。

  14日,记者来到该村,见到了被称为种药“怪才”的方永贵。

  为何称他“怪才”?一句话,别人都种什么,他就偏不种什么。

  罗家畈本是茯苓的原产地,但早在2000年,方永贵就不种茯苓种天麻。天麻种植技术难度高,但收益也高,亩均收入相当于茯苓的4倍。

  看他大把大把地赚钱,其他种植户也跟着学。地里的天麻多了,市场上的天麻就贱了。这时,方永贵又搞起了新名堂,改种白芨。

  “去年,天津一家医药公司向我采购3吨白芨,出价1300元一公斤。”方永贵说,“一打听,白芨是美容的原材料,新潮着呢!

  面对市场信号,方永贵迅速反应,天麻面积由50亩减至2亩,又一次性流转220亩地,改种白芨和七叶一枝花。

  市场信号引导着方永贵,方永贵又用自己的示范引导罗田中药材种植,就这样一轮接一轮的调整,使罗田中药材产业一直踩在市场紧俏需求的“”上。

  产业供给质量越高,扶贫带动能力越强。2016年,罗田县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中,有10598户通过产业脱贫并经过验收出列,其中靠中药材产业脱贫的就有3052户,占比达28.8%,是该县扶贫中贡献最大的产业。

  从卖板栗到卖风景、卖体验

  ——坚持动态调整,才能永葆活力

  罗田产业,不得不提板栗。上世纪90年代,板栗是罗田扶贫攻坚的主力。

  当时,苹果二三角1斤,板栗二三元1斤;但二十年过去,苹果涨到几十元1斤,板栗依然是二三元1斤。

  板栗产业怎么办?罗田人反复思考。

  遍地开花的板栗采摘园给出了答案:跟着市场的脚步走,老树也能发新枝。

  去年,凤山镇丰衣坳村贫困户郑文全家的7棵板栗树,被甫微山庄老板陈林甫以每年每棵200元的价格租下。郑文全高兴坏了,7棵树过去一年也收不到200元呢。

  陈林甫更高兴,他的甫微山庄靠“板栗采摘”吸引了诸多武汉游客,不仅增加了一项收入,还带动山庄生意火爆。

  “武汉万达集团提前一个月就打电话,叫我留一片板栗林给他们打。”打板栗比板栗本身更吸引人,自己打下的板栗自己买走,价格比市场上贵一大截,游客依然乐此不疲。

  罗田还有人试种出富硒板栗,一举成为板栗新贵。

  从普通板栗到富硒板栗,从卖板栗到卖风景、卖体验,老产业又找到了新卖点。今年,该县在产业精准扶贫政策中明确提出,支持发展主干道沿线贫困户板栗观光采摘,给予连片50亩以上采摘栗园100元/亩的一次性补贴,并支持每个采摘园3000元的水、电、路、标志牌等基础设施建设补贴。据不完全统计,该县仅去年就发展板栗观光采摘园16家,带动贫困户95户。( 星星 刘世民 明天娇)

湖北举办线上机关档案业务建设培训班
7月25日至26日,为持续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动员全省档案系统抓好国家档案局对湖北档案工作监督检查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湖北省档案局依托中国知网以线上方式举办机关档案业务建设培训班。省内外档案工作者4.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