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西陵区开展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语言文化政策教育服务工作效果好
宜昌市西陵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语言文化政策教育服务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省委统战部、省民宗委、新疆驻湖北工作组关于做好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语言文化政策教育服务工作的通知》和尔肯江常委批示精神,不断探索新思路、提升新理念、推出新举措,形成了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语言文化政策教育服务工作新合力,为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收到了明显效果。
宜昌市属“一主两副”城市,西陵区既是宜昌市的老城区、中心区,也是全市散居少数民族工作大区,有土家族、苗族、回族、满族、壮族等40个少数民族19892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3.3%;有土家族、回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近5000人。近年来,西陵区紧紧围绕民生服务这条主线,以城市社会管理创新为切入点,以语言文化教育服务为抓手,以政策法规教育为基础,以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为载体,扎实推进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语言文化政策教育服务工作,有效促进了全区乃至全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一是抓住语言相通这个关键,建立培训机制,提高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沟通交流能力。环城北路社区是宜昌城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最为集中的社区,从2016年2月开始,社区就建立培训机制,定期组织社区干部、网格员、老党员、居民代表和维吾尔族群众开展维吾尔语和汉语双语教学活动。双语教学从最简单、最常用的日常生活用语入手,主要采取社区培训集中学、学生促教推动学、老板示范带领学、民汉结对互帮学、搭建平台交流学、开展活动实地学,在举行主题党日活动、文体活动时,开展“双语双向”教育半小时。在活动中挖掘成绩突出的人才,通过微信朋友圈扩展“双语双向”教育范围。定期邀请城管、交警、安检、食药、工商、学校、图书馆、酒店等窗口单位工作人员一起互学,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语言障碍,提升窗口服务效能。
二是抓住民族团结教育这个主题,搭建融入平台,促进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环城北路社区从2011年开始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成立了全市首个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团,30多名成员全部由少数民族同胞、社区老党员和社区网格员组成,聘请了一些热爱社区文化、热爱公益事业的艺术人才和退休老同志作为社区文化指导员,建立多民族参与的文化队伍,多次参加区、街办举行的文艺汇演,丰富了少数民族群众生活。社区每年定期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活动,还创作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社区之歌,在社区广泛传唱。担任党委第一支部书记的老党员童显模,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他创办的“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团结”宣传专刊已出刊126期,被社区授予“民族团结大使”。通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为推进“双语双向”教育搭建了少数民族群众主动参与的有效平台。环城北路社区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
三是抓住文化认同这个核心,传承优秀文化,促进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省、市、区民宗委(局)和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环城北路社区相继投入40多万元,以56个民族服饰文化为内容,建立百米社区文化长廊,建成以昭君文化、屈原文化和土家族文化为主题的城区首个民族文化景观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融入到民族文化景观之中,潜移默化、以文化人。在国庆节等重要纪念日,社区组织少数民族群众与党员、居民代表一起参加升国旗仪式;充分发挥省民宗委文化宣传处党支部、市委政法委机关党支部和3个区直部门党组织与社区党委结对子的优势,邀请少数民族进城务工群众参加主题党日活动;每逢各种传统节日,社区专门组织少数民族群众一起参与。党的十九大开幕当天,社区组织少数民族群众与全体党员一起集体收看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有效增强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认同和爱国意识。
四是抓住政策法规这个基础,拓展教育路径,提升少数民族进城务工群众遵纪守法意识。区统战、民宗、城管、工商、税务、司法、教育、人社等服务管理部门着力开展民族团结、城市管理、交通法规、环境卫生、养老医保等多项政策法规宣传教育,通过集中学习教育、发放宣传册、上门走访宣传、创办好文化宣传墙,全面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普及健康知识、食品安全等相关常识。社区还通过与少数民族进城务工群众密切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有效增强了他们的法制观念。同时,对“窗口”和服务范围广的干部强化维吾尔语、藏语等语种“关键词”训练,增强“双语双向”教育的实用性。
五是抓住民生服务这条主线,突出问题导向,增强少数民族进城务工群众就业创业的信心和本领。2011年5月环城北路社区建立全市首个“少数民族服务站”,依托“服务站”窗口,为少数民族进城务工群众提供各项服务。从解决租房难、入学难、解决看病难、租摊难、维权难等民生问题入手,帮助解决和改善少数民务工经商人员的一系列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