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环保违建项目须主动作为
对环保违建项目须主动作为
人民日报记者 孙秀艳
■对长期累积下来的大量违建项目,环境监管难辞其咎。在污染减排难度不断加大情况下,清理整顿违建项目必须立行立改,即使这块硬骨头再难啃,环保部门也必须主动作为
最近,山东省集中爆破聊城茌平县信发集团7台燃煤机组的消息引起不少关注,这个被称为山东省“清理环保违建项目第一爆”的行动引得不少网友点赞。然而,为环保部门点赞之后,消息之中透露的一组数字却令人忧心——山东省政府去年10月正式启动全省环保违规项目清理整顿工作以来,全省共清理出环保违规建设项目7019个,总投资高达7075亿元,未来须依法责令停业、关闭的项目有1312个。
像山东这样环保工作一直不错的省份,违规项目都如此之多,以此推算,全国违规项目数量之大实在不敢想象。
所谓环保违建项目,一般是指违反环评等环保法律法规的建设项目,包括未批已建、边建边批或者是没有执行环保“三同时”要求的项目。相较于合法项目,违建项目常常是环境破坏的祸首,道理很简单:哪个违建项目会去考虑所在地的环境容量和产业结构,哪个违建项目能够做到环保高标准、高投入?有些违建项目甚至连基本的污染治理设施都没有,即使一些项目设计了污染治理设施,由于缺乏环保部门专门的验收环节,污染治理设施是否与生产相匹配,能否达到环境排放标准,都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登上“12369”环保举报问题榜的,不少是违建项目;一些地方总量减排考核通不过,往往也是违建项目高排放拖了后腿。
违建项目造成问题多多,应该是环境监管的首要对象。长期累积下如此巨量的违建项目固然有历史原因,但监管不力难辞其咎。
违建项目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类:愚昧无知型、侥幸过关型、有恃无恐型。要么是作坊主根本不知有环评一说;要么是奸商故意想绕过法律门槛,认定上车就能补票;更有甚者,认为环保部门不敢摸自己的老虎屁股,恣意妄为。
搞清楚违建项目类型,就能对过去环保执法的难处多几分理解:小作坊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奸商跟环保部门玩猫捉老鼠游戏;而后台硬的,环保部门只会碰上一鼻子灰,最终让其合法化。因此,面对违建项目,环境监管者常有畏难情绪:关停违法小项目快,死灰复燃也快;想彻底关停一个有影响的违建项目杀一儆百,执法还没开始,说情的就来了一堆。“查了白查,还惹出不少是非”,这样的心态,导致有些地方对违建项目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直到上级督办才动真格。
去年11月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环保部也曾明确要求各地在2016年年底前全面完成违法违章建设项目清理整改。但现在看来,一些地方动作迟缓,不仅旧的项目没有清理,新的违建项目又冒了出来。
今年,新环保法开始实施,唯有高压执法,才能让企业知道守法是底线。让违建项目付出应有代价,才能让不法分子放弃“上了车就一定能补票”的侥幸心理,老老实实依法建设运营。
当前,我国多个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提升,但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减排难度进一步加大。改善环境质量,要靠合法企业提升环境绩效,更要靠清理整顿违建项目立行立改。无论这块硬骨头有多难啃,环保部门也必须主动作为,打赢这场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