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森林”密布 宝塔倒影重现 鲩子湖生态修复效果“看得见”
水下“森林”密布 宝塔倒影重现
鲩子湖生态修复效果“看得见”
图为:鲩子湖生态修复试验负责人康玉辉今年初种下的水草,如今已经有一人多长了,水质变得越来越清亮。(记者王子毅摄)
湖北日报讯(记者吴文娟、通讯员华平)昨日,走近武汉市江岸区宝岛公园内的鲩子湖,湖面清波荡漾,水下“森林”清晰可见,螺蛳静静地栖息在水草上,小鱼悠然地穿行水草间……“现在这水真清,跟以前比,生态修复效果看得见!”看着湖水一天天清亮起来,每天环湖巡视的江岸区湖泊管理所鲩子湖负责人尹大桥感叹道。鲩子湖属城中湖,自净能力差,以前春夏季节常常出现蓝藻水华,虽进行过驳岸修理、排水清淤等多次治理,但效果不理想。
得知武昌内沙湖生态修复使水质由四类升为二三类后(见本报2013年11月22日报道),江岸区水务部门找到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希望在鲩子湖“移植”内沙湖生态修复模式。今年2月,省水科院生态修复科研项目组进驻鲩子湖,展开勘察设计与前期试验工作。项目负责人康玉辉博士介绍,试验前,鲩子湖水体透明度不到20厘米,水质为劣五类,现在正在进行管网截污改造,同时通过调整湖泊水位,开展湖泊底质改善和沉水植被恢复试验,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果,以后还将实施鱼类群落结构调控、底栖动物群落恢复,从而恢复整个湖泊生态系统。“经过1至2年治理,鲩子湖将重现水清、岸绿、景美的和谐景象。”“以前,湖水又脏又黄,老远就闻到一股怪味,在公园锻炼要捂着鼻子。现在一点异味都没有了,水清了,水鸟回来了,宝塔的倒影也重现了。”宝岛社区居民胡女士欣喜地告诉记者。
省湖泊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内沙湖由浊转清,成为城中湖生态修复的样板,值得在全省推广。目前,已有多个城中湖主管单位希望借鉴内沙湖治理经验,正与省水科院接洽相关工作。
还千湖碧波荡漾
——江湖分家,围湖造田,投肥养殖,填湖造城……痛定思痛,“千湖之省”刷新治水理念
图为:2日,检测人员在浠水县白莲河水库检测水质。该水库是鄂东最大人工湖,为保护20多万居民饮用水源,白莲河镇“治绿、治水、治脏”活动已关停畜禽养殖户29家。(记者 王子毅 视界网 郭斯 摄)
湖北日报讯 记者吴文娟 通讯员华平
“千湖之省”面临保护压力
“‘千湖之省’面临保护压力。”省湖泊局专职副局长熊春茂说,长期以来,由于管理无序、开发过度、保护不力等原因,我省湖泊数量锐减,面积萎缩,水质恶化,“千湖之省”的美誉已大打折扣。
统计资料显示,上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全省100亩以上的湖泊数量,从1332个锐减为843个。虽然80年代以后湖泊萎缩势头有所减缓,但总体上仍呈萎缩趋势。水利普查最新资料显示,全省5000亩以上湖泊仅剩110个。
四湖流域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因长湖、三湖、白露湖、洪湖而得名。但如今,洪湖、长湖面积大幅萎缩,三湖、白露湖已变成了农场,湖泊生命基本终结。
人不给水出路,水就不给人活路。近年来武汉渍涝频发,填湖是根本原因之一。武汉市水务局调查数据显示,50年来,近100个湖泊“人间蒸发”;上世纪80年代以来,湖泊面积减少了228.9平方公里。若以平均深度1米计算,被填占湖泊的蓄水容量,高达2.3亿立方米,超过2个东湖的容积。
湖北省2012年水资源公报显示,参与评价的26个湖泊中,二类水质湖泊仅1个,评价面积占2.2%;三类水质湖泊7个,面积占47.4%;而四类、五类、劣五类水质的湖泊,多达18个,面积占50.4%,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
理念之变让湖泊经历坎坷
“湖泊变迁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熊春茂表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主要矛盾和治水理念的变化,我省湖泊经历坎坷。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于防洪需要,全省大修涵闸泵站,实施“江湖分家”,切断江湖联系。此举虽然减轻了水患,但也导致湖泊水体难以置换,自净能力严重衰退。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先是“以粮为纲、向湖要田”,过度围湖造田导致湖泊面积严重萎缩;而后又发展“湖经济”,拦汊养殖、围网放养、投肥养鱼,水体过载导致生态严重恶化。
而近10多年来,随着城镇化提速,众多城中湖遭遇厄运,面积被蚕食,岸线被侵占,有的甚至彻底消失,只留下一个个带着“湖、汊、桥”等字眼的地名。
“‘九龙治水’也让湖泊难治。”熊春茂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从事湖泊管理的部门包括水利、农业、环保、林业等,但由哪个部门主管,每个部门具体承担哪些职责,政府职责如何?过去并不十分明晰,没有形成湖泊保护的合力。
千湖碧波路还很长
立法护湖,刻不容缓。2012年10月1日,历时16年修订的《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正式实施,用法律铁腕保护湖泊。“责任首先得到落实。”熊春茂介绍,755个列入省级名录进行保护的湖泊中,有472个被列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313个建立“湖(段)长”制。
治理污染,让湖泊转危趋安。省财政落实6959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洪湖拆除围网,安置补偿2500多户渔民,水草移植重现“洪湖水浪打浪”美景。省水利厅建立湖泊巡查和月报制度,加强涉湖建设项目的监督与管理。
一系列湖泊治理和生态修复措施也逐渐展开。洪湖、梁子湖通过种植水草等生物措施,湖泊自净功能得以提升;武汉内沙湖、鲩子湖、黄石磁湖、咸宁斧头湖、梓山湖等开展生态修复和综合整治工程,也取得了初步成果。“《条例》虽然对湖泊保护作了原则性规定,但配套的政策、法规还有待跟进。”熊春茂认为,目前缺少国家层面的湖泊保护法规,难以推进湖泊的综合治理,特别是对跨省湖泊很难实施有效管理;水利部没有明确湖泊保护经费渠道,稳定的湖泊保护投入机制亟须形成。“保护湖泊,还只是开了个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熊春茂坦言。
用心呵护湖泊之美
——访湖北省湖泊保护协会会长刘友凡
湖北日报讯 记者吴文娟 通讯员程启竞
“长江经济带战略,是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难得机遇,也对湖北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刘友凡认为,建设长江经济支撑带,支撑之要在于生态,生态之灵在于水体。
在刘友凡看来,湖泊保护这样综合性强、挑战性大的课题,需要创新思维、拓宽思路,否则就迈不开步子、破不了坚冰。“在人水关系上,要确立用好水和留住水的思路。”刘友凡说,每年有7000多亿立方米客水流经湖北,湖泊能把长江过境客水调蓄起来,防汛时可以拦蓄错峰,抗旱时可以灌溉保供。现在,涝旱急转、城市内涝经常发生,与湖泊面积减少有直接关系。“湖泊留住了水,就是留住了财富,留住了景观,留住了发展环境。”刘友凡说。
在湖泊开发利用上,要确立综合利用、永续利用的思路。刘友凡认为,多年来,湖泊就像“唐僧肉”,你争我抢,都是为了一个“钱”字。湖泊是“地球之肾”,它的价值是综合的、持久的,远非几吨粮、几吨鱼、几栋楼所能比拟。供水、灌溉、航运、生态等等,这些功能所产生的价值,远非金钱所能衡量。“像青海湖、喀纳斯湖、天池等,人们跑那么远,花那么多钱,不就是观赏那一片水吗?我们千湖之省不以水为贵,值得深思。”刘友凡呼吁,对湖泊和湖泊保护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更要追求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湖泊保护的方法上,要确立休养生息的思路。不要让污水入湖,不能让湖泊过度养殖,不能向湖泊倾倒垃圾,不能在湖内建设居民点,不能再人为隔断湖泊与江河的联系。“《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就此作了明确的禁止性规定,要加强检查,宣传好、落实好。”刘友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