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统筹城乡推动三农发展纪实
2010年,长江边上的吴家岗村,开起了一家名叫“桔子红了”的农家乐。
这件看似是一个普通村庄里的偶然小事,背后却关联着湖北省宜昌市统筹城乡发展一盘大棋。
吴家岗村位于宜都市红花套镇。近年来,在宜都市城乡总体规划中,这个村子的发展被纳入了沿江城镇带中统筹考虑,与城镇的交融越来越紧密。多家企业陆续入驻村里,柑橘采购客商往来频繁,来游玩的城里人也多了起来。“桔子红了”农家乐的诞生,正缘于近年来村里人气的日渐旺盛。村党总支书记裴大勇告诉记者,这个农家乐平时要雇佣三四个人,一年能有10万元的收入。
对于吴家岗村民来说,他们可能不太清楚“城乡统筹”、“四化同步”这些概念,但他们能切实感受到身边令人高兴的变化:路通了,村子变漂亮了,住上了新房,赚钱的机会多了……在宜昌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进程中,他们没有被遗忘被落下,而是在同步前行。“加快建设现代化城市,三农是关键和难点。”湖北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黄楚平向记者讲述宜昌“城市梦”时,首先讲的却是农村发展,重点强调的是城乡统筹。“当前我们最大的发展差距是城乡发展差距,最大的结构性问题是二元结构问题。没有城乡统筹发展,没有城乡共同繁荣,实现小康梦、城市梦只能是空中楼阁、水中望月。”
宜昌统筹城乡工作的最可贵之处,正在于其实实在在,不是大而化之的概念,不是悬在半空的理论,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笼统安排,而是在系统谋划下分解成了一项项目标明确的工作举措,体现在对农村发展和农民利益的真切关注中,融进了百姓身边的故事里。
从一条村级路看全域统筹——
把农村发展融入全市的布局中,推进城乡规划无缝对接,重心朝“乡”去下沉
在夷陵区的官庄村,有全区第一条生态旅游休闲绿道。路上沥青机动车道和彩色自行车道、步游道并行,蜿蜒在万亩橘园和青山绿水间,成为宜昌市民休闲旅游的好去处。两个多月前,第四届宜昌柑橘节刚刚在官庄村举行,海内外客商和前来游玩的市民云集于此,人气一时爆棚。
“现在农家乐火得不得了!营业额一天能有2000块吧。”村民袁长龙家从2009年起办起了农家乐,这两年生意一年比一年红火。
而这些变化,都源于夷陵区的整体规划。2013年10月竣工的官庄路由财政出资进行提等升级,并结合沿线村容村貌整治对现有景观进行改造。官庄路的另一头,则与夷陵区规划建设的主干道小鸦路相接。
一个村庄就这样连接上了城市大动脉,嵌进了全区发展的布局中,城乡同频共振。
全长31公里的小鸦路所带动的,远不只官庄一个村子。这条曾是夷陵发展“肠梗阻”的公路,在投入7亿元投资升级改造后,如今一线串珠,连起了一个个乡镇和村庄,成为远近闻名的城乡统筹发展核心示范带。沿线工业园区内企业产业链不断延伸,田园变成车间,村民就地入城,休闲农业蓬勃发展,更催生了若干秀美宜人的生态新村。“要改变过去就三农抓三农的思维定势,将广大农村纳入城镇规划视野,用城乡统筹的理念谋划农村发展。”夷陵区委书记刘洪福说。为此,全区投资2000多万元,编制完成了424平方公里的城乡统筹全域规划,以及集镇、重点区域和176个村庄规划,区、乡、村三级规划全覆盖。
夷陵区的规划,对接着宜昌市的全域规划。宜昌市副市长王国斌告诉记者,规划确定了宜昌全域的功能划分和空间布局,着力构建“大城市—中小城市—重点镇(一般镇)—农村新社区”的现代城镇体系,各县市区在这一框架内再编制自己的规划,实现有机对接、多规融合、协调并进
从一个专业园区看产城共荣——
正确处理产业和城市的关系,推动“产城融合”,让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为城乡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安福寺镇火山口村的村民江贵芳,现在每天固定到镇上的欢乐家食品公司上班,一个月2000多元的工资,和城镇职工差不了多少。
能在家门口上班挣钱,这得益于镇里开发建设的食品工业园区。
在枝江市安福寺镇的食品工业园区,副市长李奎阳颇多感慨。他告诉记者,这里在十几年前还只是一片河边荒滩,当时他正是安福寺镇的党委书记。“为了建这个工业园,市、县、镇三级谋划,召集了13个部门一起开会。”李奎阳对当时的情景还记忆犹新,“市领导跟大家说,不要看这个园区现在规模小,税收少,发展起来之后,对于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意义非常大。”
食品工业园的意义在今天得到了充分验证。欢乐家食品、天元罐头等29家规模企业陆续落户,初步形成了水果、饮料、蔬菜、水产、休闲食品、配套加工六大产业集群,提供了上万个就业岗位。
有了产业集聚,才会有人口集聚,城镇也才会有生命力。不少周边的年轻村民,因为在镇里有着稳定的就业,已经买房安家。“今后我们的村民要变成市民,光有这个身份还不行,还要有这个认同,有相应的发展能力,要真正过上城市生活,不能行走在城市边缘。”宜昌市委副书记王兴於表示,“这就要求我们统筹好城镇发展和农民就业的关系,通过产业带动就业。否则,即使农民进城了,上楼了,集中居住了,也只是形式,不可持续。”
产业的繁荣也增强了城镇实力。当年工业短腿的安福寺镇,现在财政收入每年近5000万元,无论是搞城镇建设还是反哺三农,都不再捉襟见肘。
城镇化创造需求,工业化创造供给。有了这两大引擎,现代化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安福寺食品工业园的发展,体现的正是宜昌统筹城乡最为基本的理念:产城共荣。
从一个特色产业看工农互惠——
立足农业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变单纯的“以工补农”为“工农互惠”,城乡工农交融产生耦合效应,释放更大的发展能量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宜昌要发展工业,离不开其丰富的农业资源
事实上,这也是农业大省湖北全省的发展理念,省委早在几年前就提出:“农产品加工业是与汽车工业一样的、名副其实的‘万亿’产业。要让全国人民‘吃湖北粮、喝长江水、品荆楚味’。”
顺应全省大的政策背景,宜昌发力农产品加工业,信心满满:“要让更多的人‘喝长江水、品宜昌味、忆三峡情’。”
2010年,位于宜都市的土老憨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摘得了全省第一枚水果类驰名商标。这是一家宜都市本土成长起来的企业,其之所以能脱颖而出,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将当地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化经营优势。“宜昌全市有1/4人口从事柑橘产业,2014年,全市柑橘总产量32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2%。”土老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在著名茶企萧氏集团,从初级品茶叶,到茶粉、茶食品、茶饮料、茶提取物,一片茶叶演变出千姿百态;在秭归县屈姑公司,脐橙皮可以提炼精油,柑橘肉可以发酵生产果酒,橘络可以制茶,可谓把柑橘吃干榨净;在枝江市的中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从看似最简单的腌制酱菜,到制作脱水蔬菜,再到在蔬菜中提取酵素饮料,蔬菜被全程利用……
在产业化的带动下,宜昌农业不断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从一产进入二产,甚至三产。
这种一产接二连三的发展理念,同样在宜昌各地规划设计之初就已被纳入蓝图。在夷陵区三峡国际旅游茶城的规划图中,记者看到,从茶叶商贸区,到保鲜冷链系统、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再到茶山公园、茶叶博物馆、美食文化村、茶艺表演培训中心、旅游酒店,这里一应俱全,早已超越了传统茶产业的内涵。
“百亿特色产业、千亿农产品加工、万元农民收入”,宜昌致力打造的农业产业化格局,而今已逐渐变成现实。近年来,宜昌每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农产品加工企业占到一半以上,2014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50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跨越万元门槛。
从一个农村新社区看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大投入力度,创新体制机制,让城乡文明共建共享,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齐头并进
当被问到以前怎么处理生活垃圾时,远安县洋坪镇双路村村民蔡红香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以前村里有条河,就扔到河里去……”
垃圾乱扔,在许多农村曾是普遍现象。不过在如今的双路村,这早已成为历史。村委会主任王保华说,现在家家门口有垃圾箱,村里有保洁员。山环水抱的村子这么干净漂亮,谁也舍不得乱丢垃圾。
双路村在远安县并不是特例。县长苏海涛告诉记者,2013年,湖北省开展了“万名干部进万村洁万家”活动,以此为契机,远安着力构建农村环境治理长效机制,“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收集清运处理模式已在全县推广开来。“垃圾随意丢弃,不能一味指责农民不文明。”远安县旧县镇党委书记殷玉辉表示,“农村环卫设施不健全,垃圾确实没地方放。所以,‘洁万家’活动开展后,我们在各村都建垃圾集并房,每村还配备了两到三名保洁员,全部由财政埋单。现在,村民的文明习惯就慢慢养成了,以前乱丢乱烧垃圾的现象看不到了。”
不仅是在农村卫生环境上舍得花钱,在整个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上,远安各级财政都在加大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发展滞后,这是城乡统筹中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虽然宜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是会有很多人口留在农村,必须坚持城镇化和新农村两条腿走路,让城乡居民享受均等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宜昌市委副秘书长、农办主任周鸿说。“要切实念好‘衣食住行、医教保业’八字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在宜都市枝城镇失地农民的安置小区内,镇党委书记龙顶泉介绍说,政府不仅为被征地农民建好了安置房,还给他们办理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2014年1月,宜都市第8次上调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待遇,每人每月增加80元。
而宜昌近年来推出的农村网格化管理,更是让农民共享了信息化成果,打通了农村社会治理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我们县山大人稀,最大的一个村有81平方公里,加上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几个村干部根本顾不过来。”长阳县相关负责人表示,“推行网格化管理后,我们以党员为骨干、以信息化为支撑,建立起了快捷的信息平台、便利的服务平台、高效的治理平台,蹚出了一条山区农村社会治理新路。”
“有困难,找‘格格’”,这在宜昌已经成为广大农民的共识。在夷陵区小溪塔街道仓屋榜村的网格管理站,大学生村官丁姣姣向记者展示了一张《“群众办事不出村”下放审批及服务事项目录》,里面涵盖农村宅基地审批、结婚登记、身份证办理、工商登记等45项事项。“有的事项审批权限已经下放到村里,我们直接就可以办理,审批权限在乡镇的,我们通过信息联网系统传送过去,办好手续证件后再由网格员帮村民取回来。”
从“智慧城市”到“智慧乡村”,宜昌的广大农村,正在逐渐和城市一样享受到现代文明成果,这也正是宜昌城乡统筹的最终目标。宜昌建设现代化城市的梦想,照亮的不仅是城市,更有全市1348个村庄。随着工农城乡的融合互动,共建共享,宜昌的“城市梦”正一步步照进现实。(载《农民日报》1月5日一版记者 孙林 何红卫 赵经平) (编辑: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