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民宗委: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少数民族群众

15.07.2014  18:09

  

  长期以来,省委、省政府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以“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发展”为指引,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团结梦”,各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发展梦”,在政策、资金、体制机制上采取有力措施,举全省之力,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步伐。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省委、省政府把民族地区纳入全省“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在民族地区先后提出并实施了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立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支持恩施州建设全国先进自治州“三大战略”,出台了9个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既有涵盖整个民族地区的全局性重大举措,又有针对各个民族地区实际,因地制宜制定的专项政策,既有促进经济快速展的优惠政策,又有支持社会事业发展的具体举措。通过武陵山试验区建设,推动了全省少数民族地区1239个项目和5900亿元资金的储备和投入,龙凤经济协作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恩施市龙凤镇纳入全国综合扶贫改革试点。同时,制定了42部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从根本上保证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在法治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二)强化资金项目支持。从2009年开始,聚集民族专项资金9245万元,撬动社会力量投资10亿元,在全省布局新建特色村寨建设试点达到100个,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白岩坪村、点军区车溪土家族村等一批少数民族特色民居村落,成为全省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全国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上推广了我省经验。推动开发性金融支持,破解武陵山片区发展面临的“资金荒”问题,协调国家开放银行落实支持武陵山湖北片区扶贫开发贷款项目68个,贷款总额241.4亿元,形成了一大批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优势矿产资源开发、重大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充分发挥民贸民品贷款贴息的优惠政策,支持民贸民品企业发展,至2012年,全省经过相关程序认定的民族贸易企业达到1020家,民贸民品企业贷款贴息由2007年的1032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1.2亿。聚集民族专项资金8250多万元,带动地方配套投资1.6亿元,支持建设了18个民族特色重点项目。

  (三)高举民族团结旗帜。在全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十佳示范单位(村、经营户)”创建评选活动,将每年的9月定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月,先后命名表彰了243个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347名模范个人、84个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基地。推出了33年如一日关爱在汉西藏大学生退休教师杨昌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网络助学“英子姐姐”等一大批民族团结进步先进模范。推广宜昌“一本三化”经验,建立健全了以社区为基础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城市民族工作网络,武汉、宜昌、孝感被纳入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管理试点城市。今年,我省还在武汉、宜昌、襄阳三个城市分别设立“新疆在鄂务工经商少数民族人员服务管理工作站”,为全国探索了路径。目前,全省建成少数民族服务中心75个,少数民族社区服务站440个,少数民族工作联系点211个,真正让城市外来少数民族人员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

  (四)拓展对口支援内涵。从2007年开始,省委、省政府在全省实施“616”对口支援工程,7年来,落实对口支援项目1925个、资金128亿元,拉动相关项目投资约407亿元。在民族乡镇实施“1+1”对口帮扶工程,为全省12个民族乡镇落实无偿帮扶资金1.59亿元。2010年全国推广湖北对口支援民族地区发展经验交流会后,省委、省政府又组织省内经济相对发达的9个市对口支援民族地区10个县市,规定各对口支援市按上年度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0.1%安排对口支援资金,并按年8%的幅度递增。去年,恩施自治州建州30周年之际,省委、省政府在恩施召开市州对口帮扶工作座谈会、支持恩施发展现场办公会,落实支持恩施加快发展项目和政策措施49项。省政府另安排资金2亿元用于支持恩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项目建设,把州庆办成了支持民族地区发展、解决民生问题的“加油站”。

  这些年来,在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和关心下,我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十二五”以来,民族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每年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高于全国平均增速,综合经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13年,全省“一州两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707.5亿元,比2012年增加15%。其中,恩施州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06.6亿元,增长17.2%;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10.4亿元,比上一年增加100多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63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35元,连续三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宜昌市长阳、五峰自治县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亿元、5亿元,同比增长34%、28%;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5493元、4392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45%、53%。

  (二)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带动了我省民族地区投资大增长、项目大建设、资源大开发。目前,宜万铁路、宜巴高速、恩来高速、恩黔高速加快推进,渝利铁路建成通车,恩施至重庆只需要2小时,恩施至武汉动车开通,恩施机场二期工程竣工营运,恩施州至周边城市3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县城和重点乡镇的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城镇街道、园林绿化、环卫城管、城镇面积大为增加,功能大幅提升,片区县(市)的城镇建设面貌焕然一新。

  (三)工业化进程明显提速。在中央和省各级扶持政策叠加机遇的带动下,民族地区工业化实现了大突破。一是打造大园区。五峰、秭归等县分别在宜昌市高新区、沿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发展“飞地园区”或“飞地项目”(异地经济),目前,已建成的26个项目年产值超过150亿元,利税3亿元,吸纳就业人员1万多人。二是发展大产业。据初步统计,2012年,湖北民族地区新增特色产业基地40多万亩,净增年销售收入过500万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40家以上,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旅游业实现历史性突破。2013年,恩施州共接待游客26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7.5亿元,荣获“最佳城市旅游目的地”殊荣。长阳清江画廊成功创建为国家5A景区,五峰地质公园升级为国家地质公园。三是培育大企业。2013年,恩施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80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5家,“特色中国·恩施馆”网上商城开通,恩施特色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四)社会事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全省“一州两县”全部实现“两基”目标。学前3年教育毛入园率68%,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9.7和99.6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7.1%。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6%以上。民族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全省民族县市都建立了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建立了县市歌舞剧团。《嗯嘎女儿会》、《撒叶尔荷》等一批少数民族舞台文艺精品屡获全国大奖,电视连续剧《血誓》在全国多家卫视播出。全民健身和群众体育活动日益丰富。我省健儿在全国第七、八、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均取得了优异成绩。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城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53天,城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