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与校长亲密对谈
记者:肖珊
“经济困难是短期的,毕业后努力奋斗就会改变。”1月17日,在受助学生代表迎新春座谈会上,校长窦贤康以自己的经历鼓励学子,“家庭经济困难会让你们对困难和苦难的忍受力更强,这是你们的优势,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每年岁末,校长与受助学生代表座谈,已成为武汉大学的传统,迄今已有十个年头。
35位学生代表来自全校各学院(系)。他们中,有读大一的社区志愿服务者,有保研北京大学的优秀学长;有正在创业的坚韧男孩,有琴棋书画兼修的文雅学姐;有的在权威期刊上发表了论文,有的已成为青年志愿组织的核心力量……
与校长亲密对谈,他们会说些什么呢?不妨听一听——
一位学生介绍,自己所在的专业是“文科中的工科”,每年总有一段时间在校外基地实习;在校的时间里,也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实验设备做课题。他向窦校长提议,希望学校像支持理工医科学生一样,给这些专业的本科生提供科研条件。
“校长,您去美国引进人才很有眼光。但是,怎么用人才,也是一门学问。”一位学生欲抑先扬,道出自己的困扰:大一大二时,专业基础课由教授和副教授讲授,他们的课堂深入浅出,让人对专业充满兴趣。读大三后,有些专业课程由讲师讲授,对比之下颇有差距,“要是学校引进的高端人才,能为本科生讲授专业课和开讲座就好了。”
另一位学生的话引得大家发出共鸣的笑声。他说,一学期中,最大的学业压力,总是在期末考试期间密集袭来。有些学院推出“花样期末考”,真是令人羡慕。“我们不怕学业压力,也不怕考试,我们怕背书式的有压力却没什么意义的无聊考试。”
也有高年级学生有感而发。进大学后,与来自大城市的同学相比,在综合素质、眼界、谈吐等方面,无不感到失落。学校在经济帮扶方面细致入微,一些精神支持举措也在试水,“希望能再多一些让我们终身受益的精神输入。”
梅园食堂一座难求,其它食堂是否会跟进;高峰时段宿舍网速瘫痪,呼吁学校予以改善;就业辅导方面,能不能开辟专门面向受助学生的课程……从学业到生活,学生与校长无所不谈。
上述提问窦贤康一一回复。他介绍,今年学校会突出“以学生为本”,将改革发展的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学生。2017年是人才强校年,学校在人才工作方面取得丰硕成果;2018年,学校的高层次人才将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尽力,为本科生上课,进一步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他自己也将走上讲台,为本科生讲授专业基础课。
窦贤康以校史谆谆教导学子。抗日战争前后是武汉大学办学史上最艰难也最鼎盛的一段时期,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仅以“国立武汉大学”署名,在 Nature 和 Science 发表的科研论文或成果简报最少有8篇。这些论文作者是武汉大学众多老前辈的杰出代表,值得后人永远怀念和称颂。与他们相比,我们遇到的困难微乎其微。同学们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心态,树立崇高理想,珍惜大学时光,努力锻炼成才,将来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经济困难学生需要社会和学校关注,除了物质上,更要在精神上给予关注。对他们而言,武大只是人生中的一个驿站——这个驿站不是休息,而是要艰苦奋斗,要补给下一程奋蹄扬鞭的“粮草”。学校所做的,不仅在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还要围绕立德树人助其成长成才。
为此,学校积极探索具有武汉大学特色的“经济资助与教育扶助”相结合的资助管理工作模式,把“育人”主线贯穿到资助工作的全过程。一是抓好大学生勤工助学服务总队、大学生公益协会这两支受助学生队伍,做好受助学生自我成长教育,完成从“受助-自助-助人”的成长转变;二是“请进来、送出去”,提升受助学生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成功人士的榜样引领作用给予学生励志教育,推荐受助学生参加夏令营及境外交流等活动,让受助学生开眼界、长见识;三是举办系列活动,引导受助学生健康成长,包括主题征文、演讲比赛、实践活动等。
(摄影:金鑫 编辑:杨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