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风采——中央媒体记者夜访京广高铁职工“天窗修”活动侧记
8月28日夜晚,处暑后的一场大雨为荆楚大地带来了些许凉意。紧邻京广高铁线路的咸宁北综合检修工区院子里,迎来了特殊的客人——来自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科技日报》等中央主流新闻媒体的记者们。他们走进武汉供电段武汉客专车间咸宁北检修综合工班,来到有着“蜘蛛侠”美誉的接触网工身边,准备一睹京广高铁线上的高铁职工深夜“天窗修”作业时的风采。
21时50分,班前会开始了。19名职工着装整齐围坐在待班室里,驻班干部张胜利开始组织大家通过投影仪学习图文并茂的故障案例,并对作业过程中的人身安全、设备安全进行着重提示。班组工作领班人何峰按照工作票上的所有任务指令,逐项分配具体工作。记者们仔细地听,不停地记,不漏过任何一个细节。班前会结束后,趁着整理工具、准备材料的间隙,记者们将工长陈冲围了起来,不断发问。“请问需要达到什么能力水平才能胜任接触网检修作业?”“整个‘天窗修’的作业流程是怎样的?”“高铁上的接触网设备安全系数高吗?”……面对这从未见过的阵势,腼腆的陈工长一一回答了记者们的问题。
23时40分,满载着接触网工们和记者们的轨道巡检车从咸宁北站出发,行驶在寂静的高铁封闭区段,开往巡检地点。车厢里,科技日报记者刘志伟不肯闲着,他不时走到轨道车司机旁观看相关数据,并掏出手机对电子检测仪器进行拍照,还不断地向职工们了解养护供电设备相关知识。刘志伟感慨地说:“检修接触网不仅工作量大,而且还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进行,高铁的安全是通过精细化的检修维护和铁路职工的无私奉献换来的,非常不容易!”另一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张毛清与湖北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刘爽已经马不停蹄的开始了录音采访工作。“我想多了解一些职工的故事,多采集一些好的素材,让听众了解高铁背后的人和事,理解铁路职工的艰辛!”张毛清告诉工友们。
次日零时30分,轨道车停在在乌龙泉至咸宁北区间786号段。接触网工们熟练地架好接地安全装置,设好防护,从南北两头分组开始巡检。记者们观察到,23岁的青工宋超率先从作业车顶部的升降平台登上接近6米的接触网,他的身体几乎完全悬空,依靠安全带将全身的重量悬挂在只有拇指粗细的承力索上,一手紧握水平拉杆,一手拿着力矩扳手,对接触网悬挂各部螺栓进行防松、防脱、防断检查,逐项进行紧固,宋超在高空中娴熟的作业流程和身轻如燕的动作,宛如美国大片中的“蜘蛛侠”。这一场景,让抬头仰望的记者们为他捏了一把冷汗。新华社摄影记者肖艺九举起相机,变换镜头从不同角度进行连续拍摄。他不禁感叹道:“我要把这震撼的瞬间定格,记录下劳动者最美的一刻!”
巡检完毕回到地面后,宋超告诉记者,他们经常一次作业要在高空中待四、五个小时,对两、三千米的接触网进行彻底检修,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酷暑寒冬,必须一如既往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检修任务,确保高铁供电设备的安全。
2时30分,记者们结束了这次的采访任务,而“蜘蛛侠”们还要完成既定的巡检。按照计划,他们将在凌晨5点前结束全部的工作。在与接触网工们挥手告别时,新华社记者王贤由衷地说,接触网检修职工们可敬可爱,他们身上涌动着安全优质、兴路强国的铁路精神,我们也要完成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将这些正能量传播出去,让高铁线上“蜘蛛侠”的故事家喻户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