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共筑数学新高地

26.01.2015  18:36

记者:冯林

如果说2009年青年教师尹万科的博士论文在 Inventiones Mathematicae (《数学发明》)上发表,实现了武汉大学在世界四大顶级数学杂志发表论文零的突破,那么时隔5年的2014年,青年教师饶胜和徐超江教授的论文又分别被该杂志和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美国数学学杂志》)发表,则让武大数学与统计学院一举包揽了湖北省仅有的3篇数学超一流研究论文。这种标志性成果,表明了科学研究上一种“”的飞跃。

大家所关注的 Nature (《科学》)和 Science (《自然》)是不发表数学类文章的,但数学界有国际公认的四大“超一流”杂志。院长陈化介绍,“它们就是数学界的 Nature Science 。4本杂志每年共发表数学论文约90篇,每篇的审稿期往往超过3年;其中以我国科研机构为作者第一单位的,平均每年只有3-5篇。”

我们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首先离不开国家推动创新的宏观政策。”陈化说,“同时,学校在学科建设中越来越重视不同学科的特点,放手让我们按照数学学科本身的价值观来制定发展计划,学科实力得以迅速提升。”常务副院长赵会江深有同感,“正是由于尊重学科发展规律,才有了数学学科今天的成绩。

要取得一流的成绩,就必须有一流的人才。近年来,学院引进了30多名骨干教师,占整个师资的1/4。其中包括4位千人计划学者,另有2人入选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0多项,其中包括2项国家级重点项目、2项国家杰青基金项目和1项国家优青基金项目;近3年到账经费累计2250万元,SCI论文396篇。

在2012年全国学科评估中,武大数学学科位列全国第八。学院想借此契机,再上一个新台阶。国家“2011计划”出台不久,学校迅速确定了“协同创新平台与团队发展计划”。2013年7月,武汉大学数学协同创新中心正式组建,这是数学学科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发展平台。

中心是个特区,特事特办。”赵会江介绍,中心的首要任务是汇聚国内外优秀人才,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创新能力。“当我们有实力按照自己的发展规划来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时,我们做起事来就有了底气。

数学一流人才是稀缺的,寻觅优秀人才之路往往充满艰辛。一个个“”了好久的人才,即使做出口头承诺,最后还是去了“北上广”。数学协同创新中心成立后,学校进一步加大了对数学学科的投入,吸引了海内外一批优秀青年人才加盟。“最近又有多位青年才俊到来,正好可以弥补我们一些重要研究方向上的薄弱环节。”谈起这些,陈化和赵会江掩饰不住喜悦的心情。

与此同时,学院非常重视年轻人的发展。“数学是年轻人的学科,像数学的最高奖菲尔兹奖,就只颁给40岁以下的数学家。”陈化介绍,对于刚来武大的青年教师,学院尽可能少安排教学工作,因为他们正处于科研产出的重要阶段。

对此饶胜深有体会,“学院给我们安排了较少的课时,以便我们能腾出更多时间来进行研究。年纪较大的同事承担了更多的教学工作,他们为数学学科的建设也贡献了很多。

数学是武大创办历史最为悠久的学科之一,历来瞄准国际一流水平,有自己清晰的发展思路。学院力求每个重要的学科方向都能不断补充年轻力量,以保证学科梯队不出现“断层”;同时支持青年教师经常走出去,在国内外良好的学术环境里进修学习,取回“真经”,更好地服务学院。

学院取得的成果,也得益于团结一心、谋求发展的氛围。“我经常对学院管理人员说,我们的中心工作,就是为教学和科研做好细致入微的服务。”学院党委书记张明智如是说。

相信我们今后还会给学校带来更多的惊喜。”陈化用一句平常的话,表达对珞珈山上数学学科发展的新憧憬。

(编辑:付晓歌)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