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在大山深处绽放----机械学子龙头山支教纪实

15.02.2015  17:41
      2014年8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让云南鲁甸遭受重创。严冬来临,交通不便,灾区需要重建,那里的孩子需要帮助。得知此消息,机械学院迅速组织捐资捐物,并成立了寒假社会实践队,前往云南地震震中龙头山进行支教。
      1月14日,机械学院“绽放青春,播撒希望”支教队员徒步两个多小时的山路,终于在鲁甸龙头山一个山村小学安顿了下来,开始了为期两周的义务支教活动。
心灵每天都填满了感动与温暖       阴沉沉的天气,满目的黄土和荒凉,曲曲折折的山路,尽头连接着的是贫穷和山崩地裂过后的疮痍。
震后,学校还没建好,孩子们在临时搭建的板房教室里上课。如果你也在现场,肯定会被这样的场景感动:四面透风的板房,黑板上歪歪扭扭写着几个字,四十多个天使般的孩子努力坐直了身子,眼神里充满期望,用不标准的普通话齐声喊老师好!有的支教队员当场感动得流泪了。
      支教队员们花了整整两节课,熟稔地记住了所有孩子的名字。从孩子们的笑脸中知道,第一步的信任已经发芽了。虽然在来之前支教队员们经过了充分的准备,但还是被各种突发情况打了个措手不及。崎岖的山路,破裂的房子,依然穿着短袖的孩子,这里的条件远比大家想象的要艰苦。
      当天下午,有个孩子上课迟到了。他红着脸说:“我回家去告诉妈妈来了城里的大学生老师。”他是赶半个小时山路跑回家的。“我们突然感觉支教不仅仅是那么简单,因为我们有这么多孩子的期望。”支教队员郑淼说道。
      “老师,我家里后天杀年猪,请你去我家做客——龚金康”。这是一名孩子给支教老师留下的字条。类似这样的感动与温暖每天都填满了支教队员们的心灵。 大山里的教育需要整个社会关注与支持       在辅导作业以及课外交流时,支教队员们对这些孩子知识的匮乏和学习能力的不足,感到很吃惊。原来当地的教育基础如此薄弱!
      龙头山的地方经济和教育现状确实很落后!进山的路很不通畅,遇到天气不好的时候,根本没法进出。闭塞的交通导致当地的孩子们极少有机会出去,甚至有人没有走出过那座大山。更让人难过的是当地人对教育的漠视!即使在路旁看到“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诸如此类的标语,可是鲜有人意识到教育可以改变命运。无论是家庭条件还是当地风气,都使得这些孩子没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离京考察,来到云南鲁甸地震灾区。1月19日,总书记在龙头山镇中学、中心小学和幼儿园察看板房学校时,对围拢来的干部群众关切的问到“孩子有没有学上”。习总书记的希望让所有的支教队员深受鼓舞。
      山崩地裂的龙头山、交通闭塞的龙头山、物质匮乏的龙头山,还有很多类似的大山深处,教育观念、教学条件仍然是相当的落后。党和政府也在加大山区教育的扶持和投入力度,但大山里的教育还需要我们整个社会的关注与支持。 正青春,在大山深处播撒梦的希望       支教团队的课程计划方面侧重于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心灵的重建,以课外活动、兴趣辅导为主,涉及体育、音乐、绘画、手工、演讲与口才、舞蹈等方面,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扫去阴霾,让孩子们重树信心、重燃希望,从而更好的重建家园。
      有一天下午,支教队员带着同学们走出教室,进行户外素质拓展。不远处,秃秃的山包上写满了萧瑟,枯黄的杂草在风中晃动。几个孩子商量了一阵后,采来了许许多多的杂草,然后教给其他孩子编织一些简单的手工艺品。这是他们送给支教老师的礼物。想起了铁凝写的草环戒指是最美好的定情信物,或许,这些该是最好的礼物吧!因为它编织着孩子们的感谢与幸福。
      “出发前,很多朋友担心我坚持不下来,列举了很多困难,但经历过后,我才知道收获远比付出大得多,因为我学会了传递与奉献的含义。如果还有机会,我一定会再去。”支教队员蔡萍深有感触。
      离别在所难免,可是那一天真的到来的时候谁又能保证不落泪呢!返程那天,那些纯真的眼神不断问:“老师,你们还会来吗?”
      会的,一定会!
      因为会有越来越多的支教者到大山深处播撒梦的希望。
      大山里的孩子啊,你们的明天一定要幸福!

      链接: http://me.wtu.edu.cn/shownews.do?id=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