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大学者〗沈祥胜:不愿与别人一样

27.06.2014  17:58

      沈祥胜,教授,硕士生导师,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执行院长,中国高等摄影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湖北省高等摄影教育专业委员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湖北分会会员。主要从事非虚构影像理论与实践、当代动画艺术理论及实践等方面的研究。出版《江城记忆》等专著二部、教材3部,举办个人作品展4次,在《电影评介》、《艺术教育》等刊物上,出版发表各类论文、绘画、专题摄影等260余篇幅。2009年获第三届中国摄影教育优秀教学奖,2007年获湖北省教育厅师德征文及论坛一等奖。

因为热爱  工作即生活

      一走进沈教授的办公室,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张大大的画桌,上面笔墨纸砚样样俱全,散发着淡淡的墨香。屋子四周的墙壁上悬挂着他自己创作的画作,其中包含了油画、国画和水墨画等。“在绘画方面,我勉强算一个杂家吧。”楚天都市报艺术品鉴栏目曾以“初心若莲乐其自然”为题专版刊登过其中国画创作赏析,报道评价道:“沈祥胜善画荷,笔下展展风荷,从春夏间含苞待放,直到霜天里衰茎颓然,在他看来,皆有一种天然之美”。而他表示“我讲究自然而然,表现自然的美感,减少艺术痕迹。因为画画能够提供一些促进社会审美水平提高的作品,让人们接受到一些有益的东西,这是我们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应有的思考。”
      谈及工作与生活的联系时,沈教授说:“我很热爱摄影和绘画,在自己家里也有画室,也有很多相机,摄影和绘画早已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当然也包括对它们的研究。所以其实工作和生活对我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我都是在做我喜欢的事。”

理论实践  用图片记忆都市变革

      如今沈教授的专业方向为非虚构影像研究,也就是摄影方面的研究,但在这之前,他的研究却是以绘画方面为主,是什么让他发生了改变?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也许是对艺术工作终极意义的价值判断多元变化的兴趣,让我从绘画走向了摄影。”
      《江城记忆》一书,便是沈教授将自己学术观点运用于实践的一次重大成功。他用镜头记录了武汉这座都市的情感和历史变迁。尝试着用非典型化、非标志化的视角,去关注城市底层的人文景象,表现独特的城市纪实解读。前后历时十年,完成了这武汉市第一本都市题材的纪实摄影画册。他在纪实摄影上对多种艺术形式的探索和执着的投入,获得了省内外许多专家的赞扬。被问到成功的秘诀时,沈教授说:“我在学术创作上一直坚持的理念就是不跟别人一样,做自己独特的东西。我不愿与别人一样,也不希望他人与我相同。”
      沈教授力求为观者提供全新的审美样式。今天的许多社会问题,不仅仅源于社会发展的速度,同样也来自审美教育的缺失。对待艺术,他执着于初心,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用儿童的眼光看待现实世界”。他不过分追求结构,自己的工笔画,从第一笔落下,不到收笔,不知画完的效果,于是工笔里有了写生的感觉。“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随机性、自动性,艺术家接触宣纸和笔墨就会有感觉,这和‘斗酒诗百篇’是一个道理,都是真情流露。”

亦师亦友  最亲近的导师

      “在我求学的生涯中,曾遇到过两位好老师,他们既像老师又像我的朋友,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与鼓励。这对我以后的教学产生了很大影响,我在教导自己的学生时,也尽量与他们做朋友,因为人在比较放松的情况下学习,才能更好的接受所学的知识。”沈教授正是怀着这样的教学理念进行着硕士生导师的教学工作。他与学生共同研究课题,和同学们一起上街用单反完成他们的课题调查。他知道同学们喜爱用手机上微信,就自己创建了一个微信群并把同学们都拉进去,经常在微信群上与同学们沟通,有时是像朋友一样的聊着琐事,有时是像老师般的解答疑惑。在采访过程中,沈教授的微信群里仍然讨论不断。

弯道超越  走自己的特色

      “传媒学院成立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如何在各大高校中立足,走出自己的特色,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沈教授说,“传媒学院不能走其他院校的老路,那样不仅走不出自己的特色,还会被别人远远的甩在身后。”因此,沈教授提出了以下几点学院发展的理念:与国际接轨,引进国外最新的媒体理念;与社会接轨,在强调专业理论的同时增强动手实践的能力;做出标志性成果,建设数字博物馆;形成特色队伍,引导学生向数字媒体传播发展。“一句话,就是弯道超越,走出自己的特色。”沈教授总结道。
      “不愿与别人一样”,这个理念不仅是沈教授的学术创作理念,在学院的发展规划中,这一理念也贯穿其中。相信具有独特创作理念的沈教授,将带领传媒学院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