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健全组织保障经费 促文艺之花在基层绽放
中新网湖北新闻4月6日电 (程良友)“天对地,雨对风,九夏对三冬。祥云对瑞雪,滴露对垂虹……” 4日,大冶市保安镇茶山村刘煌庄诗词楹联培训学校里,年逾八旬的刘正祯老先生正在给庄里二十多个小学生上课,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吟诗作对,清晰悦耳的吟唱声飘出窗外,余音袅袅。
刘煌庄是中国首个楹联之庄,也是中华诗教基地。全庄800多人,五分之一的村民都有较好的诗词基础。“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如今,在大冶广大城乡,诗联进街道、山(村)庄、学校、宾馆、企业、公园,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已融入到百姓生活中。
这也是大冶市让文艺之花绽放在基层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大冶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将文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该市市委书记李修武逢年过节都要亲自带队,到文艺工作者家中拜望,送去组织的关怀。
“要用真情浇灌出更多更艳丽的基层文艺花朵。”大冶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毕正洁认为,基层文艺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对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效果明显,要发挥辛勤的“文艺矿工”的作用,推进“一优三化”战略目标的实现。
大冶把“健全组织、加强保障、搭建平台、彰显特色”作为推动基层文艺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2013年5月,大冶在全省率先成立14个乡镇文联,把根深扎在乡村沃土,大力发展乡村文艺队伍网络,在每个乡镇设立乡镇作协、书协、音协、民协等3-5个文艺分会,建立了市直协会—乡镇文联—乡村文艺队伍的三级基层文艺组织。
目前,大冶已形成三级文艺团队近百家,市级文艺会员5000余人,乡村级会员20000余人的队伍。一周一个小聚会,一月一次大活动成为常态,金湖街办港背村充分发挥乡土书法家优势,成立了中国国学书画院湖北大冶分院,定期邀请全国名家传经送宝,合作交流,大大提升了乡村文艺的内涵。
与此同时,大冶把解决“有活动,无保障”的基层文艺“瓶颈”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每年投入专项扶持专项资金200万元,并出台《大冶市文学艺术工作激励细则》,按照年度活动安排计划重点文艺项目,实行项目化管理。各文艺家协会,乡镇文联,部分民间社团根据工作开展情况,每年可获得1—5万元的专项扶持,有力地推动了文艺活动蓬勃开展。今年3月份,该市还将作协、书协、音协、摄协等7家文艺协会搬进文化馆集中办公,实现了文艺家的“安家落户”。
大冶市还充分发挥基层文艺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无可替代的助推作用,积极引导文艺工作者服务大局,促进和谐,实现同频共振。在文化礼堂建设中,乡村文艺会员现场创作诗词楹联,现场挥毫泼墨,演绎了一曲曲乡村文艺赞歌;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中,该市文艺队伍组织的大型广场文化周专场演出,掀起了一个个创建新高潮;同时,该市还形成了浓郁的创办地域文艺期刊的热潮,每年全市文艺个人创作出版的各类文艺书籍200余部,起到了较好的成风化人的效果。
到目前为止,大冶先后被评为“中华诗词之乡”、“中国楹联文化城市”、“中国民间石雕艺术之乡”、“中国古建艺术之乡”。同时,大冶市文联也荣获了全国、全省先进集体称号。(完)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