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学者研讨中国发展模式

20.03.2019  21:50

本网讯(通讯员王今朝)3月19日,珞珈青年学者跨学科论坛“中国发展模式:多学科思考”举行,来自多个院系、多个学科的16名专家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哲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视野出发,围绕中国发展模式的内涵、特征和意义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中国发展模式的文化内涵体现为中国在发展过程中的人的存在方式及其升华而成的民族精神;无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还是中国革命中积累的农村包围城市、人海战术等思想,都在中国企业发展中发挥了奇效;中国企业的思维不是线性的,而是包含诸多中庸、易经的元素,中国管理学应该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户籍制度让新中国更加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但它并不是如西方人口流动理论所预测的那样阻碍了中国经济增长,反而为城市的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从复杂科学的角度来看,中国社会表现出诸多与物理学二象性同构的现象,计划与市场、公有制企业和民营企业可共存于中国发展的过程之中……学者们在观点交锋、思想碰撞中畅所欲言,分享自己对于中国发展模式的理解。

社会学系主任贺雪峰教授、历史学院杨国安教授、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伟、马克思主义学院曹亚雄教授等做会议点评。他们认为,在我国的发展模式形成中,党的作用居功至伟。当前,关键是处理好中国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必然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处理好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研究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迫切需要应用交叉学科的视角,中国学者必须搭建中文平台,形成自己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发出自己的声音,武汉大学也应聚焦重大现实问题发出自己的声音,在此方面,青年学者大有可为。

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为我国新时代文化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与会者纷纷表示,习总书记的讲话让他们备受鼓舞,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要以实际行动共同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座谈会讨论氛围轻松愉快,在师生激烈的讨论中持续了近4个小时,理论深度大大超出活动预期,充分体现青年学者们坚持问题导向,以跨学科的视角更好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责任和担当。

(编辑:严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