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蹭凉”现象要反思

06.08.2015  11:30

  近日,有市民爆料称,上海地铁11号线真如站内连续多日聚集了数十位前来纳凉的市民,其中有的拖家带口,有的赤裸上身谈天说地,还有的干脆在地上铺凉席睡觉,占据了部分通行路线。记者在市内多个地铁站点调查采访发现,部分站点“地铁蹭凉”现象又开始抬头。而地铁工作人员在此巡视,并未对站内纳凉者的行为加以干涉。(8月5日《上海青年报》)

  炎炎夏日三伏天,“地铁蹭凉”现象在南方不少城市发生,地铁是公共资源,也是公共场所,夏日到地铁蹭凉固然是个人素质、道德等因素造成的,固然市民需要自律,地铁公司可以进行劝阻。但其背后如何满足普通市民降温消暑的需求,值得城市管理者反思。

  其一,一些城市连续被高温橙色预警下的热浪所袭。一方面普通市民需要降温避暑。另一方面,在地铁里铺凉席睡觉,总归是不如睡在有空调的房间里舒服。想尽办法到地铁中“蹭凉”的人,显然不是家里均有空调,家庭各方条件可能未必尽如意。若是能在空调房里舒舒服服的睡觉,谁愿意去地铁里“蹭凉”?

  其二,三伏高温天气下,城市中纳凉点、绿地、公园、游泳馆等避暑之地的建设是否足够?有人装得起空调,或者有国家高温补贴用以降温消暑,而如果有市民啥也没有呢,他们想出一些方式去改善自己的高温环境也是情有可原的。

  其三,城市之所以这么热,一半是“天予”,是天道规律,不可违;一半则是“人为”。一者城市成了水泥森林,又少了植被,硬生生是在自造的“烤炉”里“”验;二者城市空调的用量庞大而惊人,在人为制造“清凉环境”的同时,排出的热量,让高楼林立的街道,其实就成了“热力四射”的深巷了。

  对于“地铁蹭凉”现象,宜堵更宜疏。城市多向市民提供一些公共免费纳凉点,应成为公共服务的题中之意。当然,公共场所纳凉应讲究形象和行为尺度,也是不言而喻的。(李六合)

(见习编辑 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