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山南——湖北省援藏工作二十年纪实
自1994年中央确定实施对口支援西藏的重大战略决策以来,湖北省充分发挥华中科教人才大省的资源优势,不断探索、创新援藏的理念、思路和方式,走出了一条比较科学、成熟的援藏之路,对促进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3年8月,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在会见湖北省党政代表团时肯定地指出:湖北省援藏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对口援助西藏的前列。
6月的青藏高原,盛开的油菜花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分外夺目。记者来到海拔3600米的山南地区,在乃东县雅砻剧院广场上,看到不同年龄的群众穿着不同民族的服装,正开心地跳着广场舞……
“民族团结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山南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张永泽告诉记者,2013年,山南地区完成工农业生产总值86.61亿元,是1994年的17.89倍,财政收入7.93亿元,是1994年的52.87倍,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99元,是1994年的7.86倍。其中,湖北省的对口支援工作功不可没。
从有限援藏转向无限援藏
将内地企业优势与山南地区的资源优势相结合,实现合作共赢,是湖北援藏工作的成功一笔。
索朗格桑,2005年到华新水泥西藏公司工作,从最初的巡检工到后来的车间主任,如今他的月收入已过万元。他告诉记者,他所在公司的藏族员工人数占2/3,他们都是产业援藏的直接受益者。
2004年,湖北省华新水泥股份公司克服重重困难落户山南地区,成为迄今为止单体投资最大的援藏经贸项目。2009年,华新水泥西藏公司扩建生产线,形成年产水泥120万吨的产能。2013年,该公司创造工业总产值32亿元,实现利税总额跻身西藏工业企业前三甲,在为山南地区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解决就业岗位800余个。
华新项目的成功运作,开创了援藏工作由单一“输血”转变为“造血”的典范,“华新模式”也作为全国援藏工作的典型经验被广泛推广。
随着湖北大冶有色金属公司投资1.32亿元建设年产10万吨矿泉水生产线,稻花香集团投资5000万元在加查县建设西藏文成酒业等项目的开工,一批批湖北知名企业开始落户山南,不但为当地提供税收数亿元,还提供了2000多个就业岗位。
“我们通过创新援藏理念,由有限援藏向无限援藏的转变,为山南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与支持,产业援藏已成为湖北援藏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湖北省援藏办副主任贺廷虎说。
培养一支永不走的人才队伍
在山南地区人民医院,来自武汉市协和医院的医生杨林正在给一位车祸伤者会诊。院长班巴告诉记者,“自从援藏医生来了后,脑外、骨科的病人不用走出山南就可以得到有效治疗,援藏医生们传帮带,为我们培养出了一批医疗骨干。”
卓玛次仁是加查县人民医院一名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医生,她对记者说:“李桂芬医生是我尊敬的好老师,也是我最亲爱的好姐姐!”
李桂芬是宜昌市第三医院儿科医生,今年年初才来到加查。 “我来加查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把技术留在这里。”李桂芳说。20年来,湖北省先后选派了7批共321名援藏干部和18批500余名专业技术人才远赴西藏山南地区。为当地培养一支永不走的人才队伍,是湖北省实施智力援藏的重要目标。
加查是山南地区较为偏远的一个县,援藏医生到来后,不但创设了儿科,大大提高了该院妇产科和外科的治疗水平,还经常去乡村开展各种普医宣传。如今,每个月有30多个婴儿在该院出生,结束了“加查医院不能进行剖宫产手术”的历史。
在琼结县,记者见到了县委宣传部干部伦珠泽仁。他毕业于湖北荆州市第六中学西藏班(现武汉西藏中学),是湖北省实施智力援藏的见证者和受益者。“是西藏班改变了我。”伦珠泽仁说,西藏班让他开阔了眼界,丰富了头脑,更收获了不一样的人生。20年来,湖北省智力援藏坚持“派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接收山南地区在各领域选拔出的人才到湖北学习。湖北省目前已为山南培养、培训各类人才近万人。
武汉西藏中学是全国首批内地西藏班之一,连续6年,在全国高考中实现了零淘汰,一类本科上线率达到100%。
从今年开始,湖北省还将每年安排山南地区选派的30名干部、20名企业经营管理人员、50名专业技术人员,到省属相关部门挂职锻炼。每年安排7名山南地区在职干部到湖北省属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
“老西藏精神”的新传人
“进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这是每一位援藏干部都要思考的问题。”山南地区行署副专员柯东海说。
2010年,柯东海作为湖北第六批援藏干部,到曲松县担任县委书记。在柯东海援藏的3年时间里,曲松经济排名跃居山南地区第二位,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025元。2013年,柯东海出任山南地区行署副专员,继续为山南人民服务。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这是上世纪50年代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时缔造的“老西藏精神”。如今,援藏干部们继续将其发扬光大。浪卡子县普玛江塘乡措果村,海拔5373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行政村。为完成驻村工作任务,湖北省第七批援藏干部王政道、朱华平克服重重困难,在措果村坚守了半个月。
援藏干部,既是民族团结友好的使者,也是加强支援地与受援地交流融合的纽带,“学藏语、唱藏歌、学藏俗、交藏族朋友”是每一个援藏干部自发的想法。曲松县委常务副书记陈荷泉,就自己掏腰包帮扶贫困家庭,他也因此有了一个藏族亲戚。
按照“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原则,湖北省选拔的援藏干部给山南地区带来了先进的发展思路,为山南各级领导班子注入了新的活力。乃东县委常务副书记、武汉第七批援藏工作队领队陈春晖告诉记者:“在武汉,援藏干部都是从各个单位精心挑选出来的,远离家乡和亲人,大家都是带着一种无私奉献的民族情怀来西藏工作,绝不是抱着‘镀金’的想法而来。”
带动社会力量援藏
在山南地区医院,记者见到了3岁的藏族小女孩拉真,她是来医院做定期复查的。2012年,小拉真因先天性心脏病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做了手术。“拉真身体恢复得很好!一天要吃5顿饭,比以前更活泼了!”拉真的姨妈告诉记者。
2012年3月,湖北省在西藏率先开展100名先天性心脏病儿童救治和100名西藏大学生就业安置工作,即“双百工程”。这也是湖北省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出的一条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援藏的新模式。
近年来,湖北省先后成立了省建藏援藏工作联谊会、省建藏援藏协会、汉藏文化交流基地,动员机关、学校、医院、企业以及爱心人士开展援藏工作。
斯朗·丹增曲培是武汉西藏中学的首批毕业生,闻名武汉的“西藏印象”主题餐厅,就是他一手创办的。全国首家汉藏文化交流基地就设在这里。“作为西藏在内地的窗口,基地承担了汉藏交流的各项活动,既在内地宣传了西藏,让人们了解西藏,同时,又不断地将内地的先进技术、管理模式、民间资金等向西藏输入。”斯朗·丹增曲培说。
全国民族团结的楷模、武汉大学退休教师杨昌林,35年如一日,把自己的小家办成藏族学生的大家,为在武汉的藏族学生做好事、解难事,被孩子们称为贴心的“武汉阿爸”。
湖北省援藏办主任柳望春认为,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湖北也是欠发达省份,援藏资金、项目远不如发达省份和沿海发达地区,但援藏工作之所以走在前列,主要得益于四个方面:“政府的高度重视是援藏工作的组织保障,各对口支援市以及省直各部门的竭心尽力创造了援藏的工作条件,援藏干部的不辱使命是援藏工作强有力的保障,而山南和湖北人民的深厚友谊,为继续做好援藏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报记者 罗一萌 文/图) (编辑: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