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纪录片导演58年后重走武汉长江大桥(图)

13.10.2015  08:01

美国纪录片导演科恩1957年拍摄的纪录片视频截图 记者胡冬冬翻拍(实习生黄聘)

    昨日,长江大桥下汉阳江滩,美国纪录片导演科恩(左)拿着时任武汉长江大桥工程局摄影组组长任发德(右)拍摄的长江大桥照片向记者展示 记者胡冬冬 摄(实习生黄聘)

  长江日报消息 记者万建辉

    昨日上午,85岁的美国纪录片导演罗伯特·卡尔·科恩时隔58年后,再次走上武汉长江大桥桥面。

  1957年,27岁的科恩作为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的特派记者,受邀在中国(包括武汉)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访问,成为第一个在新中国进行摄影采访的美国记者。当年,他拍摄了武汉长江大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杭州西湖等一批重点建设工程、重要景点。

  与科恩同上长江大桥的,有84岁的老摄影师任发德,上世纪50年代他为正在建设中的武汉长江大桥拍下许多珍贵照片。

   1957年来华拍摄纪录片

  上长江大桥前,在汉阳桥头莲花湖附近的长江江滩,科恩、任发德边走边聊。科恩笑着告诉长江日报记者:“58年前,我到长江大桥上拍摄时,与任发德先生上桥拍摄可能相隔不到3天!想象得出来,那时他很年轻!

  任发德拿出他在1957年从莲花湖角度拍的长江大桥照片给科恩看。“这里原来都是泥沙和热火朝天的工地,连树都没有,现在这里变成美丽的公园了!”任发德说。

  科恩则指着眼前的长江大桥和远处红色的鹦鹉洲长江大桥说:“当年我们拍的长江大桥,八九个桥墩,上面是钢筋混凝土的桥身,当时已是世界最先进的技术了,你看这个城市新建的大桥,已只需要两三个桥墩了。

  1957年,27岁的科恩从法国辗转英国、荷兰,接着坐火车到苏联,从莫斯科穿越西伯利亚来到中国。那个年代,美国公民可以到苏联,但入境中国是被美国政府明令禁止的。

  那年国庆节前的两个月,科恩拍摄了武汉长江大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大连机车厂、南京大学、杭州西湖、广州珠江、北京儿童医院和京剧院、上海外滩和苏州河等。他将镜头对准热火朝天的工地的同时,也拍摄工地上的工人和中国街头巷尾普通人的脸,捕捉他们的表情。在纪录片里,他们表情舒展,精神面貌很好。

   大桥栏杆的雕塑曾是彩色的

  步上大桥,秋日下,科恩俯身端详着离武昌桥头堡最近的一块鹿雕栏杆,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一张黑白照片,照片里一名年轻人也俯身看一模一样的鹿雕栏杆。

  照片是从科恩拍摄的纪录片《进入红色中国》截图洗印的。科恩指着照片中的年轻人说:“当年从莫斯科来中国的共有41名欧美年轻人,看鹿雕栏杆的是其中一位。

  科恩说,不光鹿雕栏杆,当年大桥其他栏杆上的动物花草雕塑,都是彩色的,当时他还看到工人们正在给这些雕塑刷漆。

  任发德告诉科恩,大桥栏杆是铸铁,最初涂上过一层红丹漆,后来整个栏杆统一刷深灰漆。上世纪50年代,任发德是大桥局拍摄武汉长江大桥建设的专职摄影师,留下一大批大桥建设过程中的珍贵照片(长江日报今年5月曾报道)。

   当年不敢找中国服务员要汉堡薯条

  两位老人并肩走在大桥桥面,拍摄结束,科恩特意让摄制人员补一个镜头,那就是他和任发德环视大桥南北的一个摇臂镜头。

  科恩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当年他在桥上待了约两个小时,由于所带胶卷不多,每个镜头拍了几秒钟,记得当时大桥快通车,主体工程都修好了,火车在试车,他来到大桥下层拍火车穿过,还拍过桥面挑桶的工人,汉阳桥头修引桥的画面。

  当时他们住在宾馆,同伴们吃不惯中国食物,想要汉堡和薯条,但又觉得在中国要西方食物不礼貌,后来还是他直接找服务员说,服务员很快拿上来一份汉堡和薯条,同伴们见状,也纷纷点了汉堡、薯条。

  科恩感慨,他们当时是幼稚的,以为在中国点西餐会让中国人感觉受侮辱,还认为西餐在中国根本就没有。他觉得中国就是中国,她的土地、树木和世界其他地方是一样的。

  科恩说:“我并没有说我拍摄的中国就是全部的中国,但我能保证我拍到的中国是绝对真实的。

   武汉是一个灵动的城市

  科恩说,1978年、1988年他两度来过中国,拍摄中国的变化,但没有来过武汉,这次是时隔58年后再次来武汉,时间不长,却感受到武汉是一个灵动的城市。

  他说,和当年相比,武汉长江大桥依然巍然挺立,面貌基本没变,但桥面上的车辆川流不息,长江两岸高楼林立,这是当年不曾有的。

  (编辑:叶琛)